知道学了,没有学不好的。什么时候知道学,怎么知道学,还是问题吗?难道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学习,怎么就不知道学呢?努力学习,肯下功夫。只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充分经历学习乐趣,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越学越爱学,能不以学为乐?
实际上体味这个境界的,才是真学习,会学习的,却是微呼其微。把学习当差事应付,不珍惜大好时光,过一天算一天,才是当今学情,才有一代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喟叹。其中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内省磨难的经历,人人都要经历的越早越好!太顺了“有百害而无一利”。下面是老师曾经经历的自省。
比如,甲老师介绍啥时知道学习的。糊糊涂涂上到初二,一次受到某当地名流的一句话刺激,“你能学好了?哼!”,听到这句话,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难道我真不行吗?不,我不服输。从此暗下决心,刻苦好学,以“伟大的毅力源于伟大的目标”为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肯下苦工,一日不可懈怠。别人课间出去玩耍,我不出去玩,反复诵读,相信“功到自然成”。再复习课本,弄清概念原理,结果一通百通,品尝了学习乐趣,学习甜头,发现自己是学习的料,不是想象得那么难。于是更加自主自律地学习,以致亲人来看发现苦学的我,眼眶里盈满泪水。如此这般,能不达到理想的彼岸?果然天不负有心人,中师招考,物化接近满分,其他科目也没赘后腿。终于考上心仪的师范学校。知道学习,下苦功,没有学不好的?
易老师自幼“画地图”,而备受歧视打击,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除了自个儿玩耍与看书学习,没有别的乐趣,也因此嗜好读书学习,自主学习到小学高年级,脑子开窍,数学学习遥遥领先!中师毕业也一直从事喜爱数学教学。在“物”化思维理解创新数学学习力培养方面,独树一帜;同时,在写课促进自主反思的教研路上,自有深刻领悟与有效实践。学习是自己的事,凡事经历过,明白深层次原因,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是省悟的高阶思维价值阶段。
解放初的人们,经历过苦难岁月,学习内驱力热情高涨,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学历不高,但是文化水平很高,学习新事物,紧跟时代步伐,非常应时,而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他们不负韶华,不负青春,做出了无愧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利地将生命的接力棒,责任与担当传给下一代。比如解放初,说书艺人,会杂耍手艺的非常多。各村各户多才多艺的能人更是层出不穷。他们不求名利,为着村子的文化娱乐,建设发展,殚精竭虑献计献策。
机会一旦来了,跑都跑不了。三四岁语言智力开发的关键期,民间儿歌谚语,民间故事等,都是开发的好材料。关键是要自觉运用,反复练习。家庭教育是教育之基,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这点常常被我们忽视,家庭教育等同于自然教育,信奉“树大自然直”)。结果重视教育的,不辍劳作的孩子大都跳出农门,“天高任鸟飞”了。平时嘴上说说,不见行动,家风家教跟不上的,学业都没有搞好。只好“脸朝黄土背朝天。”
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地在山东曹县问事的负责人,在曹县梆子剧团成立之初,迫切需要学有专长的艺人,就从内地招收一批志同道合的曲艺爱好者。经过勤学苦练,终有所成。三叔五六岁时,胳膊折了,疗养半年期间,就曾跟着大人在曹县梆子剧团,偷偷学艺一段日子,练就了一身童子功。每场做个开道道童,沿场子圆意两圈,三叔的“黑头道童”艺名名扬天下。那时在曹县剧团,认识了小有名气的马金凤、郑金宝的成名作《调花枪》……(说起过往,如数家珍,真是说者津津有味,听者动容,若有所思。)
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复兴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找准自己的位置,踔厉奋发,在实现个人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做个有用有出息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