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姐姐可以成为触手可及的“巨人”
前些日子读罗素,看到一段话时忍不住摘录下来:“如果一个孩子有哥哥和姐姐,他们会通过言传身教,激发他的勇气,而且他会尝试去做他们能做到的事。”
这话让我想起如今遍地开花的独生子女。尽管政策放开,但我们身边仍多是三口之家。这些孩子从出生就被至少两代人环绕,有的甚至是三代、四代。他们是宇宙的中心,却也是孤独的星球——缺乏与兄弟姐妹分享玩具的无奈、争夺零食的吵闹、深夜说悄悄话的亲密。这份缺失,让许多孩子不自觉地活成了孤岛。
我的小孙子就是如此。中班的孩子,周末我们想带他出去,他总说要在家里玩,“因为家里有妈妈,又有很多的玩具”。看着他独自摆弄积木的身影,我常忧心他将来如何融入集体。好在儿媳妇说,在幼儿园里,他其实已经能和同伴玩得很好。亲家也发现,最近在小区里,他竟能主动和其他孩子交流了。这让我欣慰,也让我明白: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里,父母必须有意识地成为孩子通往世界的桥。
然而,独生子女的挑战远不止社交。全家的过度保护如同温室,父母提前扫清所有障碍,孩子便失去了在跌倒中学会爬起的机会。从穿衣吃饭到作业安排,“包办代替”成了常态,孩子自己思考和动手的空间被一点点蚕食。更沉重的是,全家的期望都压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让多少孩子还没起飞翅膀就已沉重。
这一切,都让我更加理解罗素那句话的分量。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我和哥哥相差四岁,记忆中,哥哥就是我世界里触手可及的“巨人”。
他学会骑自行车了,神气活现地在院子里转圈。尽管我是女孩,胆子小,但看着哥哥潇洒的身影,我也嚷嚷着要学。人太小,只能把腿伸进三角架里,歪歪扭扭地“掏螃蟹”,摔了不知多少跤,膝盖上的伤疤叠着伤疤。可因为哥哥在前面,我竟不觉得苦,很快就学会了。
他订的《少年文艺》《作文通讯》,看完后总是我来读。有些文章还看不懂,但我照样一字不落地看完。那些文字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引领我走进这个世界的,正是只比我大四岁的哥哥。
这就是罗素说的“言传身教”——勇气不是被说教的,而是被点燃的。哥哥能做到的事,就像立在那里的一座山,让我觉得“我也可以爬上去”。
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成年。我们不难发现,哥哥姐姐从事的行业,弟弟妹妹往往也会跟上;家里有人创业,其他兄弟姐妹更容易走上同样的路。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朝夕相处中,某个可能性已经被悄悄种下——既然你可以,那么我,或许也行。
回过头看,罗素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朴素却强大的成长逻辑:对小孩子来说,大孩子就是未来的自己。那个只比自己高一点、大几岁的哥哥姐姐能做到的事,成了他们心中“可能”的标尺。
这种来自同伴的、具体的、可触摸的榜样力量,是父母无法替代的。父母的爱太厚重,像天上的太阳;而哥哥姐姐就像身旁的灯塔,只亮在你能看到的地方,告诉你:这里可以走,我试过了。
如今,我的小孙子虽然没有亲生的哥哥姐姐,但好在有幼儿园的同伴,有小区里的玩伴。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明白了言传身教的意义——不是把他护在身后,而是走在他前面,成为他能够得着的“巨人”。
也许,每个孩子都需要这样一个触手可及的榜样。他不必完美,不必永远正确,只需要真实地走在前面,回头说一句:“你看,这样也可以。”
然后,后面的那个孩子就会鼓起勇气,迈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