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的后半段,提及古代的一位名人:师旷。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乐圣”。历史上确有此人,至少在众多的正史中,有提及他,而且他不仅精通音乐,在其他的领域也有极其高的见解与成就,故孟子也称师旷为“亚圣”。
《东周》小说中六十二回有一小段提到了师旷。大约是齐国意欲侵犯鲁国,鲁国作为晋国的附属国,向晋平公求救,于是晋平公联合诸侯各国伐齐。正当联合大军占据一定优势但尚未定局的时候,郑国国君突然接到国内的报告,说国内有人想联合楚国谋反,楚国的军队已经到达郑国的附近了。郑国国君收到报告吓了一大跳,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军队立即赶回去,平定即将发生的内乱。
于是各国围齐的事情只能先中止,只能算是些微占了上风,给齐国一个警告,让他们在短期内不敢再次侵犯鲁国。郑国国君先赶回自己国家去了,其他诸侯则慢慢撤退,但平公一直挂虑着楚国军队的事情,忧心忡忡,走到祝阿,大约在现在山东德州吧(德州扒鸡大家肯定知道),走到祝阿,晋平公心里还是不痛快,七上八下,与其他诸侯饮酒散闷。师旷知道后,就向平公请示说,请让下臣用声音来占卜一下郑国和楚国交兵的情况吧。
然后,师旷吹《南风》,吹完后又歌《北风》。两首音乐对比之下,《北风》给人的感觉非常平和悦耳,而《南风》的声音则不舒展,而且听上去里面有许多肃杀的声音。于是师旷向平公报告到,《南方》的声音死气沉沉的,不仅无功,而且会引祸上身。不出三天就会有好消息传来。
楚国在南边,因此《南方》也就代表了楚国,《北方》则代表郑国。《南方》这首乐曲的声音沉闷肃杀,故师旷认为此战对楚国大为不利,楚国不利则意味着郑国获胜,因此对支持郑国的晋国而言,将会传来好消息。
平公听了师旷之言,于是让军队全部暂停行进,就地驻扎,等待消息。还没等到三天,探子与郑国大夫公孙虿(读 chai,第四声,《封神榜》里头妲己教唆纣王挖大坑,里面放满毒虫毒蛇的,把人推下去被这些毒物咬的“虿盆”,就是这个“虿”字)来汇报,说楚师已经退兵了。晋平公相当惊讶,问其详情。
公孙虿说,楚国本想报仇,阴谋去打郑国,而郑国公子嘉偷偷通敌,答应楚国等楚兵来的时候,诈称出兵迎敌,将自己的兵与楚军联合。结果这件事被公孙舍之与公孙夏知道了,于是他们严守城门,对任何进出都严加盘查,公子嘉不敢出城与楚军会合。楚军一直等城内的内应的消息,屯扎在鱼齿山下,刚好遇上一连数日的大雨雪,军营中的水泡了一尺多深,没办法军士都躲到高一些的地方去,结果天气太冷,一半人都冻死了,军士们怨气连天,楚军统帅只好先回楚国了。
平公听后,大喜曰:“子野真圣于音者矣!”
子野,就是师旷的字,小说中写到,子野是晋国的第一聪明之士。从小喜欢且擅长音乐,但因为他太聪明了,不能只专注于音乐,于是他叹息道:我的技艺不能精进,就是因为我太多心、不专注,而我这不专注,是因为我看的东西太多了。于是,他用艾叶的烟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之后只专注音乐,境界越来越高,以至于能通过音乐声律感应天地阴阳,感应万物人事,听见风声、鸟叫,就能知道吉凶。
关于师旷的瞎眼,有很多说法,比如有说他是用针自刺双眼的,但他的目的一样,彻底切断外界“色”的诱惑,使心只专其一,使全身的精神气血全部集中在声音之上,故能达到对音乐辨识的最高境界。
五色令人目盲,这句话放到现代世界,从来没这么正确过,诱惑不断,心意难平。对每天目眩神迷、面对各种新鲜之物爱不过来的现代人,要弄瞎自己以求专注当然不太可能,但师旷对于“色”的感叹,对“专心”的感悟,为追求音乐而愿意做出的舍弃,对我们可能还是有些启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