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篇 | 放慢,用心倾听
作者:李本末
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鲁迅
我偶尔会用文字记录一下与父亲的电话日常,我们感情甚笃,沟通频繁,父亲是我的人生导师,我并不是他惟一的孩子。
这天,我在朋友圈描述一段父亲一早精心计划了一个电话,最后以我半假半真的未醒状态告终的日常。字里行间透露着父亲深沉的爱,虽只字未提生日,但含蓄表达了这天很特别。我想懂得人自然会懂,不懂得人,随意看看,也不会给他(她)带去什么烦忧,在表述上我自信是非常有逻辑的。推送这条日常时我的心态,多半是想延续以往:记录一下,以便将来翻看。
上次推送关于我与父亲的电话日常是在3年前,这三年,我的人生充满波折又精彩,我也理所当然地加了许多新的微信好友,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也有见过的,没见过的。所以,这次分享之后,一位好意的评论者再次出现,这次她貌似更大胆地把我设想为了一个被父母过度依恋的小孩,似乎在教我如何与父母在情感上理性分离。
这让我错愕之外有一些担忧,担忧我以前发过的文字或图片,看过的人都曾产生过怎样的想法呢?我现在要怎么看待这位好意的评论者?我以后还能随意发文字到朋友圈吗?
在此之前,我在朋友圈连续发了几条状态,都是些养草读书的日常分享,然而却被各种带有意图的“骚扰”问候——或套近乎然后向我兜售各类产品,或频繁请求我砍价和在朋友圈点赞等等,我一概称之为情感绑架——打搅,于是,我乖乖地将好友分了组,有限可见的情况下依然再次出现这种棘手的情况,有点儿防不胜防。
我心底开始埋怨这位好意评论者:应该了解清楚情况再评论,我这属文学范畴,你的评论属心理学范畴,两者隔行如隔山啊; 应该“多听”而不是自以为是的“自顾自说”; 不应该想当然地把除自己以外的人都当做你的“来访者”对待; 更不应该把从A身上总结的经验拿过来就套在B身上用。
在剖析这位好意评论者时,我越来越觉得像在剖析自己。
几周前“凤雅事件”成为了病毒新闻,一开始网络风向是批评凤雅家人,后来凤雅妈妈参加王局的访谈还原了一些真实情况,又后来志愿者一方的陈岚接受北京某栏目的访谈也澄清了一些情况。回想当时,我看到关于该事件的进展就马上与少年分享,分享完不忘发句牢骚: 家长怎么这样?凤雅妈妈太可怜了!志愿者终于发声了……然后少年毫不客气的怼道:你怎么知道这就是事实呢?网上键盘侠那么多,媒体报道又多是有选择性的,今天这样,明天估计又是另外一个样。
回想过往几次不悦的经历,那是多年前,我工作在公司某部门,临危受命,负责一个项目,后来知道是只烫手山芋,可山芋早已稳稳地落在了手里,项目预算有限,要求不低。与我配合完成项目的几位同事中,有一位是新来的,S,是我参与面试入职的。我对S格外关照,她似乎由此料定,我怕她甩手不干,于是与我坐而论道,但工作进展如老蜗牛一动不动。几翻交锋后,时间已过了一个月,虽略有进展,但按照眼前的进度和质量,项目恐怕会因无法验收而无限延期……
更可怕的是内忧外患,向上级汇报项目进展时我得尽力解释获得谅解; 平级评审会议遇到非难时,我硬着头皮强调专业性强势怒怼。
请佛容易送佛难,不久,我送走了佛,送走的佛S在离开后通过微信向公司某上级发了一条神秘信息“项目有猫腻”,当时我并不知情,两个月后才由同事悄悄地告诉我。
自我反思,S的反应,可能缘起于我毫不避讳地与组员分享了太多艰难的谈判细节,我没有考虑到不同位置上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出发角度和接收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比如“看不见的大猩猩”现象。我能看到的她也许看不到,因为看不到,同一件事在她眼里就变成了另一种风景。所以,人与人沟通,有时须有细节,有时却要删繁就简。
最终,在原项目周期上延期了一个月后,在重新规划的项目周期内,我们出彩地完成了任务,没超预算,成果大大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又一日,另一位同事K,遇到了一些个人困扰,请我帮她出主意,听完她的描述后,我给了她积极沟通的建议,一来二去,熟络之后,我也会不时与K分享点个人成长经验,比如多结识比自己更有才智的人、力求对等交流(自己要先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知识储备,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对等价值的东西,否则收获甚微)等等。其实,当时的我没有意识到,在分享这些经验之谈时,也已经给自己默默地挖了坑。 不久,我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K多次以规范的“三步法”主动通过微信联系我:
在吗?
旧公司关于某某前同事的八卦新闻(具体省略)。
你有XXX讯息或资源吗?介绍一下; 你最近都在做什么?我想了解你的时间安排。
对于个人的情况,特别是时间安排我是不愿意轻易地透露给除亲友以外的其他人。因为首先,我不是老板,没有那么多要被精巧安排的事情; 其次,时间安排被人掌握,这让我有种被人冒犯和人身控制的感觉; 再者则是出于对个人安全的设想。所以,我也不会轻易去问别人,较为个人的问题,因为我不想被别人冒犯,那么我要首先做到不冒犯别人。对于前同事的八卦,我并不感兴趣。以上两点使我对这种“三步法”产生了反感,并意识到了背后的恶意。
仅举两例,实际上因为某些恻隐之心,我遇到多次类似情况。
这是职场暗面,也是人性暗面,你永远也不知道在你眼前笑魇如花的人,也同时手持一把捍卫自己利益的刀,可放于手上,可藏于衣袖,刀锋面前,人品、情义、智商通通为零。简言之,永远也不知道此刻站在对面的这个人,TA是怎么想的。
反省自我,以往的习惯可能是造成我今日困扰的主要原因:快人快语,抢话,想当然,好为人师,同样也犯过“张冠李戴主义”(把从A身上总结的经验拿过来就套在B身上用)。而最缺乏,最应该付诸行动的是:放慢,多观察,用心倾听。
有失必有得,在推送了这条日常后,我也收获了许多朋友发来的生日祝福和问候,并达成了向亲朋好友告知近况,委婉求祝福的目的。当然,我也再次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权利,进一步优化了我的分组。有时候没办法改变外部环境,就换一种方式,多给自己捣腾点儿空间,我相信世界上的美好依然多过其他。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李本末(ID: LeeB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