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米饭,做了烩菜。老公吃了点米饭后,又拿出凉馍吃,我说给你热热,他说不用了,菜是热的。看到此,想起自己曾经不爱吃面条,喜欢吃馍,就不由地暗笑起来。
不知各种原因,自己很早就不喜欢吃面。小时候,家里也没有机会常吃面。父母从河南来到铜川,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爱吃汤面和捞面。不管是做什么面食,都是手擀的。汤面以玉米糊糊为主,也叫糊涂面。多在冬天和吃。冬天放酸菜,春天放野菜,无论什么季节,面中有煮黄豆是常态。几年前,写过一篇《母21亲的糊涂面》,虽不爱吃面,可妈妈的味道时常萦绕在味蕾。
捞面以面为主,面上浇臊子。在我们都还小的时候,以吃汤面为多。而且都是在父亲歇班的时候。母亲把煮好的面条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把菜下到锅里再放盐调味,倒一点点酱油,给些颜色,再煮开,我们就开始排着队到锅边舀饭。也只有母亲这样的家庭主妇,才让我们经常有汤面吃。父亲苦重,挣钱养活一家八口人,吃捞面是我们全家认可的待遇。汤面面是常吃的。除了纯麦面,豆子面、玉米面、高粱面与麦面搅合一起也可以做汤面。一年四季,母亲都有办法做出可口的烩面。到麦地里挖回芨芨菜、面条菜、勺勺菜是汤面的最佳材料,锅里再煮一把黄豆,倒入熟葱花,慢煮一会儿,热乎乎的汤面,让土窑洞里立刻弥出着野菜的香甜和呼呼的吸溜声。尽管母亲做的汤面和捞面都好吃,可自己吃的总是很少,总觉得吃面没有吃馍舒服。全家都能吃上捞面的时候,已经到了四个儿女工作挣钱。经济上翻身,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伙食的改善。捞面不再是父亲的专利,我们都有了高一级的待遇。
工作之后,每次回家,父母都用捞面犒劳儿女。要么是臊子的,要么是蒜汁的,看着我们香香地吃,老两口说话都柔和多了。父亲退休较早,在家里帮母亲做饭。蒸馍时帮着揉面,还学会了和面、擀面。每次看到他们一个擀面,一个烧火炒菜,做儿女的心里十分的幸福。母亲做的臊子,很有个性。把各种菜切成块段片,个头很大,汤也多一点,一次就把味道调到位。半碗白面条,浇半碗臊子,捞面在下,臊子在上,吃的时候来回搅一下,即刻入口。面条擀的劲道,再搅都是长长的。这一点我始终做不到。父亲问我为什么不喜欢吃面,我说难消化,胃受不了,母亲哄着说,面醒的时间长,软软的好消化。我只是象征性地吃几口。上高中时,学习特别紧张,回家吃饭的时间短,母亲交待大嫂,把菜往锅里倒之前,先给我盛出来一点,再在火堂里烤一个馍。受母亲的影响,家里炒臊子和本地人做的臊子差别很大。老公第一次上门,父母给他做了一碗捞面,他看着饭桌上的菜有荤有素,都是就着吃的,不见调面用的盐、酱油、醋、油泼辣子。我告诉他,我家吃面跟你们不太一样,臊子里面把味道都调到位了,搅几下就可以吃。后来他说,你们家的臊子像你们家的人,大方有味。意思是我家做臊子的菜切的块儿太大,不精细。他说的很对,本地人做的臊子比较细致讲究,把豆腐、土豆、箩卜等都切成小小块,然后慢炒慢炖,这才是真正的臊子。我只能浅笑一下说,这就是饮食文化的差异吧。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里外都发生了改变。父母健在时,跟他们说着家乡话,吃着他们喜欢的面食,打心底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母亲去世在先,父亲仍保持爱吃面条的爱好,但他不再做饭,也不操心吃饭,儿媳们也都知道他爱吃面,就变着花样做各种味道的面食,特别是大嫂,做出的臊子是彻底的本土特色。老公骨子里喜好面食,酸汤饸饹一次能吃几碗,他清楚老婆不爱吃面,对什么饭菜都不表示好恶。喜欢吃的可口的就多吃,从来不说喜欢不喜欢,这也许是对自己辛苦做饭的最佳态度。当然,他对第一次吃母亲做的捞面还是念念不忘。不说好吃,也不说不好吃。他的态度表明了对母亲的思念。自己也有几年喜欢吃面的历史,那还是刚参加工作在农村教书轮饭吃的时候,这个变化过程,后文再叙。
前年退休时间充裕,开始注意饮食结构,注重营养均衡。面食也做得多种多样,或卤面,或酸汤面,或臊子面,还有麻食、饸饹等,吃面只是满足喜好,还是以菜为主,再吃适量的肉鱼。
不管到什么年龄,到什么地方,都忘不了母亲做的汤面和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