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去公司,和一个有15年驾龄的老司机聊天。他感叹即便在同一个城市开了这么多年车,也不能保证顾客说一个地址自己就知道在哪里。这里面固然有城市的不断建设导致城市面貌的不停更新,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因为导航的出现,司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导航出现之前,司机只能依靠自己的记忆和经验开车,但是有了导航后,司机的重心转移到不停地接单上。赶紧到达上车地点,赶紧到达目的地,然后赶紧接下一单。因为司机的注意力只停留在“起点”和“终点”上,他们并没有花费其他精力在沿途的路线上,所以一个接了成千上万单的老司机也可能出现听到一个地点只是觉得有印象,但具体怎么走却不清楚的情况。
其实,司机的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机械运动。整个过程没有主动意识的参与,即没有清晰的目的,没有有意识地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工作中也会有类似的情形。一个工作十年的前辈可能还没有一个工作一年的新人的业绩好。我觉得这里面有以下两个原因 :
1.好奇心。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前提,而兴趣又是持续做一件事的关键。
很多职场新人比前辈幸运的是他们尚有一颗好奇心,面对陌生事物的第一反应不是抗拒和抵触,而是想要深入了解。也因为这样,陌生事物对于他们来说便显得没那么可怕,阻力也没那么大。没有了那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会更加从容。但是职场老人则不一样,因为经验丰富,他们可能更容易受限,不敢踏出能力的舒适区,面对不可控的事物与突发状况第一反应也是推拒或逃避。这样做就斩断了深入一个陌生领域的可能,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2.不断地质疑
就是推翻自己曾经坚信不疑或是亲手建立的观念。这无疑很难,因为反人性。没有人喜欢否定自己,也没有人喜欢不断地重塑三观。但也正是由于这样,能够做到正视自己的人少之又少,能够始终保持学习与更新自己“内存”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在工作时会不可避免地根据经验做决定,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经验也错了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经验原本就是主观性的东西,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做决定时更应依靠对客观环境的考量,而不是我们的经验。因为经验是有受到各种具体条件限制的。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很多人觉得公务员和投行这两类工作好。原因是前一个稳定,后一个光鲜高薪。这就是一个来自于我们父辈的“经验之谈”,因为经过他们亲身经历的验证,证明这两类工作确实不错。但是,这个结论更适用于他们那个时代,而不是我们。时代在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新的工作的出现。我们这一辈是局中人,是参与者,也许尚不能确定到底哪一种工作是“好工作”,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父辈口中的“好工作”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光环,换句话说,我们这一辈再提到“好工作”时首先想到的也不再是它们了,同时我们对于“好工作”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其实,上面两个原因还可以归纳成为一个词 : 主动意识。
我第一次正式见到这个词是在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里。在此之前,我虽然对于主动意识的力量有过很多切实的体会,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来概括出这种感觉,当然,我最终还是幸运地在这本书里找到了。
这本书的作者大岩俊之并不是个作家,而是一个培训讲师,他主要培训关于阅读术,记忆术,思维导图等内容。不是没有多么出名的人物,但他却有一项让喜爱阅读的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创举 : 一年读300本以上的书,同时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为个人增值的能力。
在这本书里,大岩俊之着重强调了主动意识在阅读与输出中的重要性。
比如在阅读一本书首先要确定阅读目的,其次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再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记录读书笔记,以及最后的“有意识”地输出。
当然,在我看来,主动意识的重要性绝不仅限于阅读,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很重要。主动意识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
做同一件事换一种角度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我们都懂得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够做到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人却很少,这里面固然有人性本懒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因为精力和阅历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我们无法看到一件事物的多面,也无法同时掌握那么多种思维方式。但是,主动意识却可以说是一种通用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这是类似一种“万金油”的思维模型。
主动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
1.清晰具体的目标
2.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更新总结(假设与验证的良性循环)
3.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有五年工作经验的人反而不如一个只有一年经验的人这种现象的存在了,就是因为前者看似时间长,但是真正有用的却可能被压缩为一年,这还不排除他会受限于经验的思考方式。这是因为他可能在第一年因为接触新事物而不断成长,但在逐渐熟悉业务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或是迎接挑战的举措,剩下的四年都只是前一年积累下的经验的机械重复,“吃老本”也可以用来形容这种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在做事时记得或是下意识地运用主动意识思考呢?
很简单,时刻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