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罗辑思维罗振宇的推荐,一开始,我是在得到app里看电子解读版,刚看的时候很震撼,刷新了我对这个世界认知。于是,买了这本书的完整版。
看过之后却大失所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里面的很多论据都经不起推敲。而用“巨婴”这个概念理解整个国人,也太过片面了。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远不是一个角度所能解读的。
这本书的一开始就主打,自己不是鸡汤文,抨击了那些用虚幻的未来麻醉自己对当下感受的鸡汤文,并介绍这本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怎么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都是都是“巨婴”?我们怎么才可以不是“巨婴”?
于是作者开始介绍自己的经历,以及他所接触的那些中国家庭矛盾事件,并用他的概念来理解每一件事情。但是这些事件和道理并不适用,每一个家庭,只能适用于那些拥有“不幸”的家庭。(那些喜爱这本书的人,本质上是在自己年幼时,拥有过书中所说的这些家庭问题,在本书中产生共鸣。)但是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那些近乎迷信的方法,对我来说毫无益处。比如说,幻想自己爬上很长楼梯,发现一个门,打开门后,经过一个走廊,看到一个小门,进门后看到一面镜子,镜子里会看到一个骷髅之类的东西。ps:你都已经说了会看到骷髅了,那想象的时候肯定会看到啊!
例如这句话: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注定是走不通的。ps:他说这句话有没有考虑过这句话是不可证的?这个观点是数据统计、分析、考察得出的结论吗?
例如:王石爱上田朴珺是因为王石身上的巨婴成分,导致其渴望被照顾。ps:这个理由仔细想想也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王石爱上田不一定就是他渴望被爱嘛,毕竟我们都不了解。
例如: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ps:这也不对吧,我女朋友和我妈性格大都不一样,但是我们感情很好。都是在找妈?这太武断了吧!
看了一部分之后,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本书,有些观点还是可以学习的,毕竟多理解一种角度未尝不是好事。看到很多人评论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产生共鸣,渴望通过这本书解决自己的内心的问题,这也是这本书价值的体现,不是吗?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是黑暗的,极度无助和自卑,甚至渴望自杀。当时看了一本书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看了四遍,豁然开朗。现在想想,《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肯定经不起推敲,但还是帮助了我,很多,很多。所以我认为这本《巨婴国》多多少少还是有价值的,但是不一定适合我们每一个人,书中的每一个观点,择善而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