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乔托之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画家那就是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马萨乔。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原名托马索•德•塞尔•乔凡尼•德•西蒙(Tommasodi Ser Giovanni di Simone),“马萨乔”的本意是“大而笨”或“傻大个儿”的意思,当时的人们为了把他和另一位画家“小”托马索区别开就给他取了这个绰号。
马萨乔的一生很短暂,他27岁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人对他有着各种猜测,他的死至今都是个谜。从“马萨乔”这个绰号我们可以推测出,他出生在意大利一个中下层的家庭里,家境不是很富裕。可能是一个身材高大、其貌不扬、情商不高,但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马萨乔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开创了新的绘画历史。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他作品中那些《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自于世俗世界,贴近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生活。他的绘画作品使得现实主义绘画与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统一。对世界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萨乔的壁画创作充满了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解剖学和几何学的数学法则运用于绘画创作中,是第一位在绘画作品中引入了透视学灭点概念的画家。马萨乔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拓荒者。
马萨乔出生时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的年代,在他之前就有许多的艺术家都在研究基数学、几何学和透视的关系了,第一个发现透视灭点的存在并向公众展示的是意大利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Brunelleschi,1377—1446)。1420—1436年他建造了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of Santa Maria del Fiore, Duomo)的穹顶。时至今日,圣母百花大教堂也一直被建筑界视为经典。
1420年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门口,在公众面前演示透视法,证明他发现的透视中灭点的存在。他以圣约翰洗礼堂作为演示对象并事先画好的洗礼堂透视图。布鲁内莱斯基通过数学计算,选定一个“视点”。他站在设定好的位置上面对洗礼堂,左手拿着画好的透视图,在“视点”的位置上有一个小孔,他右手持镜面对画好的透视图与左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时镜子上就反射出来了对面洗礼堂的透视图像,通过小孔人们可以从镜子里看到透视图上画的洗礼堂和现实中的洗礼堂一模一样。就这样“灭点”被布鲁内莱斯基找到了并得到了证实。
透视法中的“灭点”被证实对画家来说有着巨大的意义,绘画从此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正是布鲁内莱斯基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学方法传授给予了艺术家,那一定在他的画友中激起了极大的振奋。
1420年马萨乔19岁,我们有理由相信布鲁内莱斯基的理念对马萨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马萨乔是第一个在绘画中使用以一点为固定视点并应用“灭点”原理的画家,马萨乔的画法比乔托的画法向前更加迈进了一步,解决了乔托没有解决的透视问题,把绘画作品的时间和空间统一在同一画面里。
1425年,马萨乔25岁时在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创作了湿壁画《圣三位一体》,他就采用了透视法中的“灭点”法进行创作。《圣三位一体》是采用类似黄金分割为基础的三分法构图。马萨乔把画面用横线和竖线大致平均分成三份形成“井”字型,每一份中心都放置了主体人物。《圣三位一体》透视灭点处于观众的视平线上的画法非常适合这种构图。画面中从上到下,马萨乔利用感恩祭坛(Throne ofMercy)把圣父、十字架上的耶稣、十字架下指着耶稣的面带悲伤的圣母和约翰以及旁边的供养人联系在一起。用古希腊、罗马建筑的造型代替了天堂。
马萨乔把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的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了绘画中,他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实生动。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身体结构坚实有力,其他人物的造型、衣着纹理随着身体的转动产生了强烈的动感。人物形象非常写实,富有立体感。画中感恩祭坛的顶部采用了的粉红色。底下的石座上有一个墓室,里面放了一具骸骨,上面有一行意大利文撰写的文字。整个画面没有过多地矫饰,简单而凝重,人物造型生动,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透视法的应用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空间感格外真实。画中,画家很好的统一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整个画面简洁而宏伟,震撼人心。
经常被人们提到马萨乔的另外两幅名作是《逐出乐园》和《纳税银》。这两幅作品是1428年马萨乔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祈祷室画的壁画。另外在1961年人们发现了马萨乔为圣焦韦纳莱教堂画的祭坛画《圣母子与诸圣徒》。
《逐出乐园》表现亚当和夏娃在偷吃了禁果之后被逐出伊甸园的情景。在这幅画中马萨乔用光线的明暗描绘亚当和夏娃的身体,准确的人体解剖结构,光线斜射在二人身上,地上还有阴影,画面中人物色调分明。亚当掩面羞愧难当,夏娃满脸哀伤和痛苦的表情,红衣天使手持利剑在天上监视着二人,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剧性的气氛。画面中的三个人物透视关系准确,人物形象丰满,形象写实,完全摈弃中世纪的画风,成为15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的典范。
《纳税银》的绘画题材取自马太福音,故事的内容是耶稣带门徒走到了阿伽门农,收税人上前拦住彼得,要收他们的丁税。
耶稣问彼得“你觉得怎么样?上帝向谁征收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还是向外人呢?”
彼得说:“是向外人。”
耶稣说:“既然如此,上帝的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但是,如果他们不向收税人交税,收税人就不让他们过关。于是耶稣就吩咐彼得到池塘里去捕鱼。他说彼得能捕捉到一条嘴里有一块银币的鱼,这个银币可作为他们的税钱。于是彼得就到池塘里捕鱼,果然捕到一条嘴里含有银币的鱼,彼得取出鱼嘴里的硬币把它交给收税人。画中马萨乔连续描绘了这三个情节:阻拦、捕鱼和交税的场景。
以《纳税银》这作品为例,我们来看一看画家是如何让我们可以在平面上感受到立体空间感?
这幅画采用透视原理。在这幅作品中以耶稣脸部正中心为参照点,这个点处在一个超级地位上,画面中任何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大小都以它为参照点进行对比,画面中表现出人物和场景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画面中的山、树、建筑及人物都被处理的非常合理。在观看这幅作品时,观者产生了很强烈的空间感。画中的人物与同时代的宗教画不同,人物形象世俗化,人体结构准确,表情生动,色彩丰富。马萨乔的绘画艺术很好的解决了绘画从平面到立体的透视问题。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透视的几何学原理。对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我们从物理学物体运动的角度分析一下,在物理学上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距离S=VT。
T是时间,S是距离,V是速度。
在同一时空中,当我们设定一个处在超级地位上的点,我们把这个点作为视点。我们让一个正方体从这点出发做匀速直线运行,假设速度是不变的。如果正方体运动的时间不同,那么正方体运动的距离就不同。
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不同时间里,我们最先看到这个正方体到达距离视点最近的点时,这个正方体此时显得比运动到下一个点的正方体要大。
正方体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时候,随着所用的时间的增多,正方体运动的距离就越远,我们会觉得正方体越来越小,直到正方体运动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在我们视野里正方体消失了。让我们把看到的这个正方体上的各个点的运动轨迹用直线连接起来,而这些线并不是平行的,到最后所有的线会交叉在一个消失点上。这个交叉点就是灭点。
我们沿着这些运动轨迹画出的正方体就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效果,而事实上运动的物体大小始终没变,只是时间和距离发生了变化。
画家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画中的所有物体都作为一个正方体。设定一个具有超级地位的视点作为参照系,在所有物体的运行速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物体从固定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的所有物体各个点的运动轨迹描画出来,按照画家的意图保留不同物体的位置,这时在我们描绘的画面中就会看到不同物体处于同一时空中。
马萨乔把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色彩运用的非常熟练。他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同时代的画家,他的作品与当时流行的宗教画完全不同。他把宗教题材世俗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每个人物和场景都被恰当地安置在画面中,每一个场景都符合几何学的透视法则。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现代科学诞生了。艺术家开始用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艺术创造,推动艺术的发展。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现代艺术的开始,也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艺术上的应用。他引领了文艺复兴的绘画潮流,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