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一条建议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都很需要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五六岁时便开始不听从父母的管教,七八岁时就跟父母对着干,到了十一二岁时几乎无计可施,被解释为青春期表现。父母还会把责任推给老师“他不听我们的,就听你们老师的。”其实在家里不听话的孩子在学校里也不会真正的听话,那种听话只是受一些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的约束而产生的暂时服从。在家里完全不听从父母管教的孩子,早晚有一天在学校也会爆发的。其实我身边也一直有这样的例子,最后孩子到了十四五岁,父母再也管教不住,结果在学校里也是一触即发,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老师可能每年都会更换,但是父母是唯一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孩子最终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于是父母采取妥协、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只要你好好上学,做什么都可以)的方式。一旦到了这样的程度,说实话,老师是无能为力的,我也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有幸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3条,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好比一束亮光一般照射了我无法探究的黑暗之角——孩子不听从管教的祸根就在于缺乏情感教育。
一个在充满爱意,饱含宽容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般不会出现以上情况。作为老师要走访自己未来学生的家长,去了解一下是什么,给他带来快乐。同家长一起谈一谈,共同思考一下怎样为男孩或女孩开辟其它的快乐源泉。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不能采取体罚的办法(暴君式的爱)。因为孩子在儿童时期遭受毒打会变得冷酷无情,自己挨打的人长大之后也想打别人,甚至有杀人的念头。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溺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最可悲不过的东西。还要防止家长对孩子表现另一种不理智的爱——只管花钱的爱。儿童的心理不认识和得不到人对人的细腻情感,其中首先是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他们就可能成为情感上无知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应该从4岁或5岁时就对他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体会播种的希望和收获的幸福。越是懂得付出的孩子,越会容易包容他人、关爱他人。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作用之下,把家长和学校当成两个并肩作战的雕塑家,有着共同的理想观点,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而不是施迤毒杀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