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09
卷二·终始第九
10/22
原文: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故”字误,当为“快”——译者注),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
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原文译文对照:
~~~~~~~~~~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针刺治病的原则,以调理气血平衡为旨归。补实归属于阴分的五脏正气,泻除归属于阳分的外来邪气,这样,患者就会恢复健康,表现为声音更加洪亮、中气更加饱满;耳朵的听力更灵敏、眼睛的视力更清晰。如果补泄的手法用反,人体血气就会因为有外邪壅塞于经脉脏腑中,而不能正常运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
所谓的“气至而有效”,指补泄两个方面的效果。泄刺会使经脉中的邪气变得比从前虚少。泄刺时,医者针下当有瞬间“失气”之指感,而患者于自身受刺处也当有瞬间“失气”之体感。即:行泄刺针法时,医者针下、或曰患者受刺处,有瞬间泄漏出“邪气”的空虚感。泄刺的疗效与这些感觉是同步出现的。
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经泄刺治疗而使经脉中邪气变得更加虚衰的患者,其脉搏跳动的振幅虽与从前一样大、但其脉跳的弹指力度却不如从前那么强劲;
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故”字误,当为“快”——译者注),病未去也。
若泄刺后患者之脉搏振幅与从前一样大、且其脉跳之弹指力度比从前更强劲,则即便患者当下自觉病情有所好转,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好转。
补则益实。
如果用的是补刺法,则医者针下当有瞬间“得气”之指感,而患者于自身受刺处也当有瞬间“得气”之体感。即:行补刺针法时,医者针下、或曰患者受刺处,有瞬间被充入“精气神”的满实感。
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经补刺治疗而使经脉中正气变得更加满实的患者,其脉搏跳动的振幅虽与从前一样大、但其脉跳的弹指力度却比从前那更加强劲;
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若补刺后患者之脉搏振幅与从前一样大、且其脉跳之弹指力度不如从前之强劲,则即便患者当下自觉病情有所好转,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好转。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因此,行补刺针法,患者当有正气充实之强身体感;行泄刺针法,患者当有邪气虚衰之轻快体感。只要患者产生了上述体感,就算疾病所产生的痛感没有随着针刺的补泄而有所缓解,他的病势也一定被成功削弱了。
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
医者必须先通晓十二经脉上,各类外邪在其各自所好发的经络上之进侵入口(起点穴位)、中转站点(经气交汇节点之穴位)、目标终点(五脏肉质)。搞清楚这些,才算得到了《终始》的真传。
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搞清楚各经脉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搞清楚了外邪入侵经脉的入口、中转和终站。这样,就不会混淆阴阳证候,也不会误用补泄针法。从而使泄邪操作与补正操作能正确归经、正确取穴。这样,医者行针时就能心中有数,笃定无疑,绝无迷惑。
~~~~~~~~~~
老黄历择吉,2024.4.22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08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