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能被认为是通用智能,因为人类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各种能力。其实,人类智能并不一定需要是通用的,每个人完全可以是生来就严格分工的(就像蜜蜂一样),一种人只做一种事,人类整体才表现出通用的智能。
为什么事实上不是这样呢?因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成为通用智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虽然可以靠基因变化适应环境,但是毕竟适应速度很慢而且随机性太强。
不仅仅是人类,大多数动物的智能也非常通用,远远超过目前的任何机器。经常有人批评现在的人工智能太死板,只能做某几件事,通用性还不如乌鸦,乌鸦都能学会利用红绿灯碾碎核桃。
其实,无论智能水平高低,生命都是自我持续的,对于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生存下来。现在的机器与生命不同,它们没有生存压力,处在人类的保护下,他们出现问题会有人类维修,它们被创造时也不追求能够自我持续。因此,机器只能做好人类安排它们做的事。
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什么样的智能形态。就像人类的数值计算能力很弱,不是大脑不适合做数值计算,而是在进化过程中对此需求不大。如果只有数值计算能力强的人类才能生存下来,那么大脑的计算速度很可能是目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比不上的。这是毫不夸张的,因为大脑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做了大量高速计算,这些算力只是没有用在数值计算上而已。
如果人类一开始就打算设计能够像生命一样具有适应性的机器,那么很可能已经创造出来了。然而,相比于目前的专用机器,这种机器的经济价值很低,因此很少有人会投入资金研发。这也是目前通用人工智能处于低谷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人类智能之所以是通用的是因为要适应进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环境,如果不是通用的则无法生存下来。目前的机器之所以不是通用的,是因为它们没有生存压力,人类会“照顾”它们。出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等原因,人类很少会以设计通用机器为目标,因此目前看到的机器往往是专用的、死板的,但是随着技术发展,通用机器一定会出现,因为在未来的环境下通用机器必然会在和专用机器的“生存斗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