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以39条哲学金句揭示了根本矛盾:人对于自身所处的世界形态的怀疑,与他自身体悟多样化而细腻的感性之间的矛盾。
这本书不是孤立在观念、想法之上,因此不是严格概念化的陈述。也没有追求文本结构上的完美,因此也不是全然文学性的。作为作者丹尼尔·克莱恩,从我已读他的作品来看,他的文字是具体的,有生活场景化。而他的思想,所要表述的哲学观点由他所处的时代,经历的不同而塑形。
正如他所言:“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作者:[美]丹尼尔·克莱恩
出版社: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未读
原作名: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They Change It
译者:李鹏程
出版年:2017/4
页数:224
定价:45.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50299641
这本书某种程度来说,汇集作者来自不同时期对于“如何生活”,“如何尽可能的活出最好的人生”,关于其思考与创作最为全面的探索与呈现,比较作者的发展轨迹而言,这本书更着眼针对作者在哲学语境下为上述疑问提供更为货真价实、历久弥新的生活观点。哲学家如何在对人生自我形态之间的潜在疑虑做出质疑?在对于人生快乐享受与现实困难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对于我们自身建构的体系是任意而为的,哲学家何以致力于重塑我们自身?
39句中的每一条观念背后皆包含哲学家的深意,当然如果仅仅把这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去看待,是可以让人会心一笑得到满足,从而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本书中所所列的各种启示,货真价值历久弥新的观点,都能让读者成为哲学家的粉丝,为他们的观点鼓掌。
然而从提出疑问到本书的性质,我发现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
哲学所提出的种种意义,背后是对虚无的恐慌。人生的背后是虚无,这也是我最近才感觉到的,认清虚无。
也许我之后会用大量篇幅去阐述,我观察、发现的虚无是什么,它不是[没有],不是空荡荡的无意义,更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空。再此,我更愿意阐述这本书带给普通人的意义。
从上古时期的哲学发展来看,早期人类自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关注的“如何活出最好的人生”逐渐把这个问题退居到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问题之后。直至当代哲学家,已把生活交给了脱口秀主持人的俏皮话和微信上刷满屏幕的人生格言。惊艳和赞叹的表情已经不属于那些哲学家们了,曾经他们仅用几个精心斟酌的词句,就能如此让人鼓舞,让我折服。
意义的存在,避免我们对于虚无的直视。
我们需要这些警句,因为我们的人生要继续,社会需要进步,文明要发展。人类理解了真相,又如何去发展?又如何去推动各种进步呢?这也是哲学家们为了活着的人,提供不同的方向。我能在本书中看到一丝悲悯。
智慧,在我看来,就是活着,它包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