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体现了很深数学思想。如:对应思想,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本节课准确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很好地处理了原有知识和新模型关系,让我们对小学数学的新教育,新理念有了重新认识。
肖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这节精品课的几个亮点:
1. 课堂定位准确,从学生已有经验切入教学。课从平均分入手,让学生深刻感悟解决植树问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用除法来解决。课堂从隔5m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初次感悟平均分,接着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分,最后通过除法式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从而让孩子们明白植树问题就是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把新知顺利过渡到旧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 课堂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20米的小路,孩子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就理解了要种5棵,通过一一对应就明白了棵树比段数多1。而100呢?其中的道理是一样吗?老师并没有生硬地搬给学生,而是创设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模拟从头到尾植树的情境,体会植树的“多”和“麻烦”,激化矛盾后再经历想象推理,学生发现可以用算式表达一共种了多少棵,并理清道理,化解了矛盾,从而统一认知,自主建构起了从头种到尾,一一对应后,就会有一棵多出来了,达到了理的通,理的同。
3. 课堂教学生动,以生为本、变教为学。整节课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给孩子的,而是孩子们自主探究得到的发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以及三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的关系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两端都植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演一演、看一看、算一算等活动发现棵数比段数多1;只植一端和两端都不植这两种情况是学生经过想象推理得到的:只植一端,棵数=段数;两端都不植,棵数=段数-1。最后,老师还帮助沟通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植树问题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是用平均分解决的除法问题,只是它的商会依据不同的情况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