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参考答案。当你遇到各式各样的挑战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坐下来翻翻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书籍,在搜索栏里搜一搜你感兴趣的关键词,书中的某句话,就能点醒迷茫困惑的你。
如果你看过的书足够多,你就会发现很多书的撰写主线都是按照「知识模块」划分的,而并不是按照「场景发生的时间线」来划分的。
比如你看了一本经营管理的书,在讲市场与客户这个模块时,这里的方法有大公司能用的,有中小公司能用的。这些书提供的思路方法都特别好,但如果你想做在市场上独立赚钱的超级个体,你更需要的是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只要听话照做,就能拿到结果。
所以,这时最好的做法并不是拿来就用,而是要把书中的经营方法罗列成「生意不变现的检查清单」,把自己的情况带入其中,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领域标注出来,从中挑出自己当下能做的,根据书中的提示转换成更适配自己当前现状的方法论,逐步做出成果。
当然,类似翻译转换工作只做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战略、管理、品牌、产品等等这些大词,需要不同的角度交织衡量,才不容易遗漏。
当你把这些信息搜集的工作做到位了,根据不同的角度也对自己目前干的这摊事儿进行了诊断,剩下的你就可以根据这些诊断的线索信息提示,重新按照「场景发生的时间线」来梳理出「达成变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这样你就把书中的语言,翻译成了更适配你当前现状的语言。
所以,知识的搬运工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变成「知识的翻译工」,把知识翻译成更适配你当前现状的方法论,按照方法论的提示制定策略并行动,把从市场上收到的反馈撰写成案例故事,然后,你就可以把你的这段经历分享给拥有相同困扰的人,靠咨询辅导独立赚钱了。
这时,你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你提供的解决方案更贴近这一小撮人的真实场景,通过市场细分摆脱了过分竞争的内卷,而且这些方法你都做过,所以拥有极强的发言权,把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地讲出来,形成一个个的品牌故事,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一举数得。
据我观察,看书的人本来就不多,从不同维度总结出自检清单的人更少,根据细分场景重新梳理出路径和方法的人极少,通过实践把这些案例故事做成品牌故事分享出去的人是凤毛麟角。
换句话说,只要你肯花时间在你的细分领域把整个流程跑一遍,你就是这个细分领域的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