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下面这十二个字,概括了人的各种情绪变化。
喜怒哀乐属于七情,这些情感是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佛教的唯识讲的是最为透彻。人的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与外境接触,受到境界的刺激,会随之产生种种感受。佛法里面叫“苦、乐、喜、舍”,根据这些感受,第六意识进行判断、分析,然后操控身、口对外境做出相应的取舍或表述。这个过程就是佛教“十二因缘”里面所说的“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虑”是忧虑未来,“叹”是懊悔过去,“变”就是反复无常,“慹”是指惶恐不安。我们的情绪前一秒还在愉悦当中,下一秒就转为怒或悲,这是由于意识的特点是“恒转易”,常处于不确定的变化中,随缘境的感受而变化。中国人用“心猿意马”这个词,形象地道出了人的意识的这一特点。
“姚佚启态”四个字,“姚”是轻浮,“佚”是放纵,“启”有开放的意思,形容心宽大,“态”是矫揉做作。后面这六个字很重要,是说这些情绪的实质,就像乐声发自于箫管的虚空,菌子生长在蒸湿的环境下,都是从“无”中而有,也就是说,情绪和心理的感受变化,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我们的妄心所起的虚妄分别。
这些情绪、心境,没有停止过,有如“日夜相代乎前”。没有人能够知道“其所萌”,自然也就不能让自己的心回归平静。
人心的诸般情态,与地籁的万窍怒号有同也有别。众窍各据其形状发出声响,但是这只是自然现象,是风吹向大地山林,窍穴做出的物理反应。使之怒号的不是风,而应当是大道赋予了众窍发声的特性。同样一种境遇,同样的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看来却有各不相同的感受、观点,并且会有根据观感而做出的价值取向、行为造作。我们都会以为是意识在起主导作用,但是否思考过,意识真的就是最高的主宰吗?到底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哲学还没能够窥探到人心深处的奥秘,这个“其所萌”,究竟是在哪里?如果说中国没有出现一个庄子,庄子没有写出这篇《齐物论》,恐怕世人终将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