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箱子里找书的时候,翻到了一本三四年前买的数独,读高中那会,为了做数独,常常去杂志摊买《意林》,就为了做最后的那道数读题。现在有这么多的数独可以做,却已经好几年没有碰过了。倒不是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只是觉得数独纯粹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数字游戏,做了之后也不能让我学到什么具体的东西,还不如看点文章或者书来的收获大。这种观点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存在潜意识中, 觉得很正常,也没有深究。今天冒出来之后,突然觉得有点心惊,我什么时候对获得所谓的知识变得这么迫切,或者说是焦虑。现代生活中,可焦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工作创业,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子女上学,赡养老人,对于这些,我一直以来还是看的比较开的,不会因此而焦虑,但是这种对于获取知识的焦虑,倒不得不引起重视了。
在上海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在如今这个知识铺天盖地传播的信息化时代中,除了工作,如果不给自己找点事做,就会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等车坐地铁的时候,中午吃饭的时候,利用碎片时间,手机上看看新闻,了解一下现在有什么大事发生,看看知乎上或者公众号中有干货的文章,空下来了去健健身保持身材,报个班学学英语,画画啥的,总之就是把生活安排的忙碌又充实。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都在进步,如果自己在浪费时间,就会感觉特别焦虑,一种罪恶感油然而生。有时候其实什么都不想做,但为了让自己心里上好受一点,让这个浪费时间的罪恶感减少一点,也会强迫自己做点“正事”,虽然往往都是做了几分钟就犯困想睡觉,然后就真的跑去睡觉了。说来也神奇,这样做了之后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但那种焦虑感却减轻了很多。
我有一个还在读初中的表妹,学业压力特别大,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一到放假,心里就很紧张,害怕作业太多,几天根本就做不完。有一天我问她,如果不用再写作业了,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有点出乎我意料的是,她说发呆,什么都不想。在大人眼里,发呆就是浪费时间,趁着年纪小,应该抓紧时间多学东西。或许只有小孩才会觉得发呆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吧。我记得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我一个人在家里呆了两个月,除了晚上父母回来跟我讲话,白天没有人跟我交流,家里的电视坏了,父母为了防止我天天看电视眼睛近视,也就没给我修,那段时间,我每天就拿出买的两本《名侦探柯南》的书,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看下去,看一会就发会呆,看完了从头开始接着看,有点看腻了,就临摹书上的画,画累了接着再从头开始看书。整整两个月就干了这件事情,除了对故事情节了如指掌之外,什么都没学到,画画技能也没有多大的提升,因为只是临摹,水平也就那样了。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哪个暑假过的这么闲了,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我发呆,胡思乱想。
现在很多成功学,鸡汤文都在讲要怎么学习,如何充实自己的生活,好像只有在不断的忙碌中,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踏实,晚上才能睡得安稳。 之前学的是化学专业,那些专业知识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就一个小故事一直没有忘记。有个学生跟着导师做课题,天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着做实验,做到很晚才回去。他的导师就问他,你每天都在忙着做实验,那什么时候用来思考呢。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那会我只是觉得要学会自己去总结,去思考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到了现在,我有了更多的想法。思考的内容并不一定要是你的工作,学业这些可以给你带来切实收获的东西,可以是一些比较哲学性的,看起来比较虚的问题,就像我是谁,从哪来,会到哪去,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正确答案,思考这些也不会让你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可用的知识,但是从古至今,所有的科学,哲学归根到底不就是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书,有段时间听一些自媒体的节目,知道有些人一两天或者一周就能看一本书,一年下来累计看的书估计比我这么多年来看的都多,就感觉自己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就像有本书说的,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我觉得只是放大了这种焦虑,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好像并没有什么帮助)。我照着这种计划看了几本书,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第一,现在市场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鱼龙混杂,很多书翻来覆去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看几百本都是一样的。第二,看书如果赶进度,拼数量,这个看书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这点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太想把一本书看完,心里一直想着还有多少页才看完啊,把看完书当成完成一种任务,最后这些书的内容印象都不深刻,只是大概知道讲了什么东西,让我细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别谈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些系统的,可以描述出来的观点。
焦虑得想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让自己一直处在一种很忙碌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形下获得的东西很多都是浅层的,自我安慰型的,或许在减轻自己对于浪费时间的罪恶感上作用比较大。思考并不一定要有目的性,思考本身就是一件乐事。以前有个朋友很喜欢钓鱼,我就觉得特别无聊还浪费时间,他告诉我一个人坐在那,可以思考人生,想很多东西,那种感觉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