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习惯性地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而且大多是不好的标签,如:我的孩子很笨,不是学习的料,或者是我的孩子就是粗心大意,马大哈一个,又或者是我的儿子就是懒……
殊不知,父母给孩子贴上这样的负面标签,不仅会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看待自己。
我有个朋友,她大宝跟我二宝一样大,两个孩子同去一所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以玩为主,没学到什么,识字量也很少。
两人上一年级时,成绩明显都跟不上班里其他孩子,但我每晚都辅导孩子写作业,并坚持阅读课外书,慢慢地,二宝的成绩从五六十分上升到了九十分左右。
因为我坚信,只要孩子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坚持阅读,他的识字量会逐渐增加,以及理解能力会得到提升,成绩也会慢慢提上去。
而我那位朋友呢,她没有像我这么做,在对待孩子学习这件事,属于放任状态,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用心辅导,孩子成绩一直不理想。
每每我们聊到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她总是说:“我儿子不是学习的料。”或许正是因为她给自己孩子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才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才没有尽自己的能力去辅导孩子、帮助孩子,并任由其这样发展下去,不爱学习。
给孩子贴标签,不但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而且会让孩子塑造对自己的看法。
也许孩子本身并不认为自己笨、懒、不听话等等,但在父母眼里是这样认为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
如父母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孩子也会这么看待自己,就会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积极主动去思考和寻找解决的办法。
不经常动脑,或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放弃,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爱动脑思考的习惯,到最后就真的变笨了。
不给孩子贴坏标签,而是贴好标签,是不是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呢?
《松弛养育》一书的作者则认为,对孩子保持中立的态度,能给予他们尝试不同选择的空间和自由,而不必让他们担心被父母贴标签。
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孩子才能免遭标签的负累,从而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