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下午,在王博士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华师大,参加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教育年会。 做一场课例研究课程化工作坊活动。活动包含了下图几个流程。
图片发自简书App
首先,坊主简介了课例研究课程的概要及相关运行机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紧接着,潘清老师模拟执教了一节关于利率的理财课。所有来到现场的培训老师模拟学生体验课程,并在教学结束后做小组交流研讨。我所在的小组有两位教研员,以及两位来自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教研员很规范地从主题选择,核心目标设定,教学任务设计,以及评价标准构建,做了全面阐述。两位数学老师一直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既选择怎样的,学生有兴趣的适宜的主题来教学相关内容。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作为工作人员以及参与模拟学生,对工作坊有了更进一步的感觉。第一,这是一种卷入式的研修活动。它能让你在“做事”中用整个身体去领悟所在研究的教学主题。第二,这种工作坊的呈现方式让前来参观的人以主体身份去体验课程,这比听一个讲座远远记忆深刻得多。
最后,我在思考对我工作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课本身的优质性是展示的基础,有了好的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在我的模拟小组中,两位教研员一针见血的分析足以说明,他们无需任何方式就可以看到问题。所以,如果研究是有针对性,那就选择针对性问题的课,而不是随意的课。
其次,在以后的展示中也可运用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