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微风吹在我们的脸上,馥郁的草木花香沁人心脾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起一首诗,那就是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在诗中深情地描述着四月别样的风景:“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这样细致的描写让人惊叹这个女子胸中的柔情,她对生活的热爱也可见一斑。在许多人的心中,她是民国乱世中走来的柔弱女子,其才貌令无数男子倾倒。她在建筑方面的卓著贡献更令人敬佩。即便有着常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机遇,容貌,家世,她也无法免于苦难的折磨。而苦难只会使她变得更加坚韧。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她的一生。
原生家庭是我们评述一个人物绕不开的话题。林徽因的成功离不开她的家庭环境。林家家境殷实,人才辈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主修法律。辛亥革命后,出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还参与了《临时约法》的草拟工作。北洋政府时期,林长民出任司法总长。她的表叔林觉民是辛亥革命烈士之一,曾写下著名的《与妻书》。林长民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却又生长在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他成婚后不久,原配夫人未留下子嗣便去世了。在长辈的操持下,林长民纳富商之女何雪媛为妾,第二年,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下长女。出于对家中子嗣兴旺的期盼,林长民为女儿取名“徽音”。
作为父亲的第一个孩子,林徽因得到了来自祖母的疼爱,也得到父亲的重视。然而,她父母的关系却并不融洽。家境优渥的母亲自小娇生惯养,既不通诗书,也不擅长女工,更不得婆婆的喜爱。林徽因九岁时,父亲又纳程氏为妾,程氏性情温和,又生下了多个子女,深得林长民欢心。幼年时的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冷清的后院,每当前院传来欢声笑语时,母亲便会抱怨不已,甚至拿女儿撒气。压抑的童年给林徽因留下巨大的阴影,复杂的处境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不断努力。
尽管住在后院,林徽因的教育从未被耽误。三岁时,祖母便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教她识字和念诗。五岁时,林徽因进入私塾读书,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林徽因能有后来的文学成就,与儿时家庭的培养息息相关。后来,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林徽因的英文水平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她如饥似渴地读书,想成为独立女性,而不是像母亲那样,对现状充满抱怨却无能为力。
她以一个长姐的包容心,努力爱着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妹们。再长大一些,她开始参与管家,文学才华也开始展现。父亲每每向朋友提起她,总是一脸自豪。林徽因14岁时,林长民游历欧洲诸国,只将林徽因带的身边当翻译,林徽因得以游遍英法等国,途中还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林徽因充当了父亲的管家和秘书,将父亲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在欧洲的几年,也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她时常捧着书,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一读便是几个小时,也时常与父亲四处旅行,父女二人多次长谈,不仅加深了感情,更使林徽因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父亲希望女儿能扩展眼界,成长为一个胸襟宽广,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故事总是备受青睐。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来说,浪漫的诗人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在诗人眼里,一个谜一样美丽的少女正是世间最动人的的存在。这用来概括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再合适不过。两人的相恋,也改变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
他们在英国相遇时,林徽因刚满16岁,徐志摩24岁,就读于剑桥大学,是林长民家中的常客。相差8岁的两人竟找到许多共同话题,总是相谈甚欢。他们一起散步,一起泛舟康桥,一起谈论诗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温文儒雅的徐志摩让林徽因为之倾倒,在那些无法相见的日子里,她每天都给徐志摩写长长的信。诉说思念和对爱情的美好愿景。徐志摩亦是如此,在他看来,有林徽因的陪伴,让原本平淡的景色都变得无比动人。在此期间,他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篇,其中饱含的深情大都源于对林徽因的爱。
这段感情是浪漫的,却还是逃不过现实的的逼迫。徐志摩已有家室,且他的妻子张幼仪贤良淑德,颇得徐志摩家人的喜爱。林徽因无法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与徐志摩成婚,她不是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女人。当热恋的激情褪去之后,她反复思考两人的关系,才发现徐志摩太过浪漫,将自己理想化了太多。扪心自问,她渴望的是现世安稳,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她和徐志摩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
她将想法告诉徐志摩,却并没有得到他的认同。他以为两人无法相守的原因在于他已婚的身份,甚至与妻子离了婚。林徽因不愿再与他纠缠下去,便不告而别,回到了中国,徐志摩为此伤情很深。晚年的林徽因提起此事,只觉亏欠张幼仪,对当年的决定却没有丝毫悔意。
回国后不久,林徽因遇到了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长子、自己未来的丈夫梁思成。他们的相见,是两家长辈的有意安排。他们之间并没有过多的浪漫,初见时,梁思成觉得林徽因很有灵气,林徽因认为梁思成稳重可靠。在日后的交往中,他们渐渐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找到了共同的兴趣点——建筑。然而,真正使两人感情加深的,是他们一起经历的一次又一次意外。
1923年,梁思成参加游行时不幸被一辆汽车撞倒,重伤住院。林徽因突然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梁思成对她的重要性。在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梁思成终于康复。次年,两人以恋人的身份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主修建筑。在此期间,林徽因的父亲和梁思成的母亲相继去世,他们相互扶持着走出悲伤,成为彼此在异乡最大的宽慰。梁启超还负担了林徽因剩下的学费,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道“就当我从此多了一个女儿吧。”在美国共同学习生活的日子,他们真正做好了相伴一生的准备。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的姐姐家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蜜月旅行时他们去了欧洲,建筑史上的经典在他们的眼呈现。林徽因为丈夫当起了向导,少女时代在欧洲的美好岁月再一次被重温。回国后,两人接受东北大学的聘书,并创建了建筑系,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之一。这一时期,他们将一腔热血洒向教书育人,为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9年8月,他们的女儿出生,为了纪念刚刚去世的父亲,他们将女儿取名为“再冰”。多年以后,梁思成在给女儿的信中说“听到你的啼声,我和你妈妈惊喜之余更多的是紧张,感觉肩上的担子一下就重了。”新生命的诞生让林徽因的人生更加完整,童年的不幸也在她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淡化。与此同时,作为长嫂,她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对于梁思成年幼的弟妹,她也总能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支持。这种安稳幸福的生活就是林徽因所追求的。
1931年,林徽因又生下儿子梁从诫,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占去了她的大部分精力,好不容易才盼到孩子长大,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事业里,抗日战争的爆发又让这一切化为泡影。她和家人被迫踏上了逃难之路。在躲避日军轰炸的紧迫中,他们辗转到达昆明。
林徽因久治不愈的肺病在旅途中再一次复发,但她为了不耽误行程放弃了住院医治。抵达昆明后,他们夫妇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的昆明物价飞涨,林徽因不得不拖着病体,利用休假时间做家教补贴家用。后来,由于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和昆明的形势紧张,他们一家前往川南小镇——李庄,这里里曾因大批知识分子的到来,成为了战时的文化中心之一。虽然林徽因的病情仍在不断恶化,但她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友人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在回忆录里说“在周末的沙龙活动中,徽因总是精力最充沛的那个。”
林徽因生病后,梁思成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承担起了全部的照顾责任。原本对家务事一窍不通的他,将家里的一切操持的井井有条,只为让妻子安心养病。李庄医疗条件简陋,梁思成还学会了静脉注射。冬天夜里,由于担心火炉熄灭,气温降低加重妻子的病情,他要整夜留意火炉,稍有不对立即起来添柴烧水。林徽因时常在夜里突然发高烧,梁思成只能用凉毛巾一遍又一遍拭擦她的额头,守候到她退烧为止。病痛折磨下的林徽因经常无端对丈夫发火,梁思成从来都没有计较过。在困境中,夫妻能够相濡以沫,就是最大的安慰。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带林徽因去重庆检查身体,医生对他说,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听后不胜悲戚,但是他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他知道妻子是一个要强的女人,不肯向命运低头,她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不会甘心就这样离去。在梁思成的精心照顾和林徽因自己不屈不挠的抗争下,她的时间多了十年。这是一个奇迹。
许多人对林徽因存在不少误解,认为她和徐志摩之间才是爱情,虽然和丈夫婚后也还算幸福,但那更多的是责任。其实不然。他们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天作之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少了风花雪月的浪漫,并不代表两人没有共鸣。
林徽因与丈夫最大的共鸣来自事业上的互补。两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他们的默契就逐渐显现了出来——梁思成思维严谨,擅长作图;林徽因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却缺乏整合,每到交作业时,总是要寻求梁思成的帮助。在日常的建筑研究中,他们分工明确,林徽因不是一味依靠梁思成,她对建筑总有自己的见解。梁思成专业素养无可挑剔,但是写起文章来难免缺乏文采,林徽因总要将它们润色之后才拿去发表。这使梁思成的学术专著更加出彩。林徽因思维敏捷,总能启发梁思成从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梁思成深厚的专业知识也使她思想的深度有了提升。两人可以说是相互成全。
在梁思成的学生眼中,师母绝不是当今媒体宣传的那种没有才学的女人,她被人铭记首先是因为她在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1930年,中国最早的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成立,梁思成负责主持日常工作,林徽因也在其中任职。在此期间,她随丈夫走访了全国173个县市,调查过古建筑1800多座,详细测绘200多组,她遗留下来的测绘稿,是我国古建筑研究中不可多得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在景泰蓝工艺濒临失传的困境中,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八宝山革命公墓等意义重大的建筑设计中,她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她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也不可忽视。作为受泰戈尔影响深远的一代人,林徽因的诗清新温婉,以情动人,少有刻意,同时又兼顾格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她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女儿的笑、临窗的风景、自己偶尔莫名的情绪都可以是题材。诗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在创作中,她也可以抛却烦恼。至于成就,是锦上添花而非执念。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永远离开了人世。这个曾经写下《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人长眠在她挚爱的季节。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可知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它给了林徽因不幸的童年,补偿的是幸福的婚姻,似锦的前程。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有赖于人的选择,林徽因充满理智,总能在仔细权衡后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她的人生中波折不断,但这并不影响她活得精彩。这是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民国乱世里,她努力而又艰难地生存着。出现在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她的人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那些爱恨纠葛中,她不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今天的人看来,她仍是一个值得崇拜的偶像。隔着尘封的岁月,她的魅力丝毫不减。这就是名人所能带来的历史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