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为他在龙场倾心讲学的日子是他人生当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虽然他当时不被朝廷重用,但对他来说,所谓的官名、事功都是些外在的东西,内心和精神得以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拥有一颗素净心,过着简单的生活,他很是知足了,王阳明一颗豁达的心引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养心寡欲,知足常乐
人生就像握沙子,越是握得紧,就越流失得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一点欲望也没有,但是欲望太强,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就愈加不会快乐,每个人都要学会减压和知足常乐,这样才不会背负太多的负累。
很久以前,一个想发财的人得到了一张藏宝图,他立刻准备工具出发寻找宝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宝藏,满屋的金币熠熠夺目,他忙掏出袋子,把所有的金币全装进口袋,出门时,他看到门上:“知足常乐,适可而止。”他并没理会。
扛着大袋子来到第二个宝藏地,出现在他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条,他没有放弃,把所有的金条装进大袋子,他同时也看见了墻上的字:“放弃了下一个屋子中的宝物,你会得到更宝贵的东西。”
他没有放弃,反而加快了脚步,来到了第三个宝藏地,里面有一块磐石大小的钻石,他贪婪的双手很快就抬起钻石放进了大袋子,此时他发现钻石下面有一扇小门,他心想肯定后面还有更好的东西,他毫不犹豫推开门跳了下去,谁知等待他的并非金银珠宝,还是一片流沙,他越挣扎陷得越深,最终他被流沙吞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越是贪得无厌,其结局越是毁灭得快,欲望越大,灾难越大,养心在于寡欲,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并不仅是自己的物质上的享受,还更应该看重精神上的修养。
《庄子·山木》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身穿打上补丁的粗布衣,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疲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
庄子物质生活虽然贫穷,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一点不贫穷。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精神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悲。
王阳明认为只有努力修心,精神上才能充实,才能过上好日子,那些满腹经纶的人,虽然积累学识非常辛苦,但他们可以用知识来创造财富,一样能飞黄腾达。相反,许多人心灵空虚,贪欲满腹,即使家财万贯,也未必能快乐,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作知足常乐。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王阳明认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生活,都必须保持心境的澄澈和安定,不能为名利所累。因而在他看来,不能有太多的得失之念。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战国时期的颜斶,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斶走进宫内,来到殿前,不再行进。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茅塞顿开,希望他留下住在那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颜斶却说:“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饥饿了才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斶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斶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的确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
做人就该如此,能够安贫乐道,独守一份内心的清净,是修行的一种境界。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深受楚庄王倚重,功劳卓著,生活俭朴。庄王几次封地给他,他都推辞不受。
后来,孙叔敖得了重病,临死前他对儿子孙安说:“我死后,你就回到乡下种地,千万别做官。如果大王非要赏你东西,你就要那块没人要的寝丘。”寝丘位于楚越之间,地方偏僻,地名也不好,而且是一片贫瘠的薄沙地,所以很久以来都没人要。
不久,孙叔敖去世,楚王打算封孙安为官,但孙安百般推辞,庄王只好让他回家去了。孙安回家后,靠打柴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后来,楚王听从优孟的劝说,派人把孙安请来封赏。孙安想起父亲的遗命,就要了寝丘那块薄沙地。
孙叔敖临终教给儿子长久保全之道。
按楚国的规定,封地延续两代,如果其他功臣想要,就改封其他功臣。因为寝丘太贫瘠了,功臣们在请赏的时候,都忘了那里,于是,孙叔敖的子孙十几代拥有这块光彩夺目的金子会引起人们激烈的争夺,金光大道上挤的人太多了,反倒不如独木小桥幽静和从容。孙叔敖的不争未必是不思进取,反而是一种和谐的生活哲学。
“什么是人生成功的意义。”在王阳明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便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少点贪恋,少点痛苦
在无常的人生里,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要把身外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心若有贪念——贪名利、地位、权势等,这一生不仅不会快乐,还会过得很辛苦。
王阳明在被贬贵州的那段时间里,他找回了快乐的自己,他永保初心:成圣之心一直没有改变,为国救民之志也从未减弱,百忙之余还讲学传道,体味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悟道的快乐。
凡夫心中自有欲望,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人心不足蛇吞象,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人生少一些机心,就会少一些痛苦。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早年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他勤奋努力,博览群书,学业精糂。苏秦学业有成,辞别鬼谷子先生时,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谁料鬼谷子先生眉头直皱,脸上并无喜悦。
于是苏秦怯生生地问:“先生,我说错什么了吗?先生为何脸有异色?”
鬼谷子先生语重心长地对苏秦说道:“你说得很好,并无错漏。事不可尽,尽则失美。美不可尽,尽则反毁。你只知善辩的好处,唯恐不能发挥至极处,却不知善辩之能遭人嫉妒,若一味恃弄,祸不可测啊。”
后来,苏秦游说很多国家,最终配六国相印,权高位重时,在燕国受到他人的嫉妒。怕燕王杀他,他就自请到齐国做燕王的奸细。他花言巧语又使齐王信任了他,但苏秦的频繁活动终被齐王和齐大夫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最终惨败收场。
苏秦凡事都想要尽善尽美,花尽心思来为自己取得成果,正是这番机心让自己吞咽了恶果。
王阳明将天理、良知、本体合而为一,也就是将道德伦理的价值与存在的本体合而为一,要证得“本体”,就必须打掉一切人欲。
王阳明说:“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一切私心的存在就好比做贼的心,弄到最后不光没有得到想要的,还丢失了本体。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的机心,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只是不要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变成无止境的贪婪。这样常让自己感觉到非常的累。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少点贪恋就会少点痛苦,假如自己能抱着乐观的态度,那么就可使蒙蔽心灵的种种阴霾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