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应该有数量指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学期初的课堂改革培训只给大家了一些理念,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去理解他并践行。俗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达到一个目的,可以采取多条路径,如果人人都想自己的办法,兴许可以达到百花齐放。但现实情况给了我闷头一棒。

从近几天的听课情况以及转班情况来看,老师个人当教室里的“麦霸”现象普遍存在。

今天我意识到,是不是应该给个指标?

紧扣三月份的研讨重点:培养小老师。我认为要给每位老师确定一周时间要培养出2个小老师的指标,第二周再培养2位,一个月的时间里要培养出八位比较像模像样的小老师。能够主持,能够讲题,主持或讲题能够表现的落落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流畅清晰,在全组里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什么时候检测呢?就在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要硬性规定,这节课必须要有两个小老师的展示活动,让我们看到你培养肖老师的成果;另外,学本课堂特别讲究“兵教兵”的过程,一堂公开课一定要有至少一个组的合作展示,让所有的老师看到他们合作的默契程度。

我觉得不采用硬性指标的评价方法,很难推动课堂改革的进程。惯性思维太可怕了。老师们总觉得学生讲不清楚,也不愿意给他们锻炼机会,但他们不知道,学生讲课之前的自学是最有效果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太可怕了,有的老师明明知道这样做很好,可是他们觉得耽误不起。他们宁可我讲你听之后让学生反复练习而达到掌握,不愿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这些思想一旦占领了课堂阵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又会是一句空话。

前路漫漫崎岖,吾当披荆斩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