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问题主观性都是比较强的,答案并非唯一。教师不能借助教辅资料和自己的认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反而应该鼓励他们进取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唯书本、唯教师,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只有老师开始期待,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仅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本事才能逐步提高,课堂中才会有他们的声音。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经过自我独立思考、确定,敢于提出自我发现或设计的问题,其思维更具挑战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中问道:你还从那些方面看到春天?孩子们经过思考后纷纷回答。有说:河水解冻,小草探头;也有说:花儿开了,鸟儿回来了;还有说:衣服变少了,天气暖和了;更有说:家里的腊肉吃完了,柚子也没有了......
孩子们的答案没有备课前想的那么唯美,但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是他们自己对于春天的感悟,这是他们自我思考后的产物,是比老师直接给出的答案更要好。只有他们思考后,才会有声音,课堂上要有他们的声音,思维才会碰撞,他们才会真真切切的学习。
如何才能做到让课堂有孩子的声音?老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这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供给“人人参与”的机会。仅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本事的人才,只有他们真真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课堂上才会有他们的身影和他们的声音。
如果教师在学生求异思维过程中善于推波助澜,往往能掀起辩论的高潮。实践证明,学生仅有在辩论中才能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气氛,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讨论争辩的环境,鼓励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每个同学都是课堂的主人,对于同学的看法、课文剧的编排、教师的见解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否定,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我的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本事,发展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