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是比利时、瑞士、德国以及海峡群岛的常客。他疯狂地热爱瑞士,一生去过五次。1839年9月,他结识了美丽的情人朱丽叶特·杜洛埃。他们从巴塞尔出发一起游览瑞士各州。两人化名为“高德先生”和他“女性朋友”在巴塞尔市中心住下,拜访了“采邑主教的古老教堂”。在苏黎世住着昂贵的湖景房。在湖边浪漫散步,沙夫豪森附近的莱茵瀑布,卢塞恩的瑞吉峰,瑞士市中的哥特式喷泉,日内瓦湖边的西庸城堡,这些充满魅力的风景都被雨果一一记录在日记本和书信中。
雨果在整个欧洲都富有声望。1867年8月65岁时他受邀去洛桑参加和平与自由国际大会并被任命荣誉主席。在儿子的陪同下的经由布鲁塞尔抵达瑞士,在当地大受欢迎。返程途中他再一次经过莱茵河,写下“三十年后重返莱茵费尔登,几无变化,我依然是我。”即使在80多岁,他依然两次回到了瑞士,并且在那里写下遗嘱。即便在离世前的几个月,他还去了圣加仑州的拉家兹小温泉享受着自然风光。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到瑞士,回到巴黎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除了瑞士,他也很喜欢美因茨到科隆之间的莱茵河谷。这里关于诗人和音乐家的故事都深深吸引着他。读了霍夫曼的作品后他还说如果自己不是法国人就想成为德国人。他三次到莱茵河旅行,并用文字和类似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记录下沿途美景和听到的神话故事。还有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阿登地区是雨果晚年驻足较多的地方。从1861年至1870年,他每年还会坐船去英国旅行。那个时代流行去的意大利和东方。所以雨果的旅行地显得较为平淡。其实雨果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亲去过科西嘉和那不勒斯,还在马德里住过一整年。他还在《欧那尼》和《吕伯兰》里用到了西班牙元素。雨果的旅行文字、信件、日志和评论还告诉人们他是理想的旅伴和出色的向导,就算旅行条件不好时,他也会保持好心情,所以人们非常钟爱阅读他的文字。
钱拉·德·拉布吕尼也是一位热爱书写的游荡者。他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主要来自维也纳和东方。少年时代他就很爱思考。父亲远征,母亲离世让他在与外祖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就饱读诗书,并显示了诗歌才华。他翻译了克洛普施托克的诗歌和歌德的《浮士德》后声名远播。之后《三个火枪手》问世后又和雨果和大仲马回到了巴黎。他在意大利、比利时和德国都留下过足迹,写下了《德国记忆》。不过这些行程还不算太多色彩。直到去了开罗,君士坦丁堡他才进入了想象力的极致。《开罗女人》《东方生活的景象》《东方游记》和《斋月的夜晚》都是他追梦的记录。他的作品都有点忧郁的法式浪漫,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