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如果人想开一点,善良一点,就没有纠结,有利于延年益寿。邵逸夫先生于2014年1月7日6点55分在家中仙逝,终年107岁。他是一个乐善好施、大爱无疆的人。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了1亿多,我们有千百个学校的教学楼叫做“逸夫教学楼”,多少医院有“逸夫门诊楼",这位老人一生捐赠了数以千百亿计的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对国人来说,他真的比乔布斯伟大的多。大爱无疆,就我们沙家浜而言,历史上有过大爱的人也不在少数,一个真正做好事的人应该被记住。
周容,生于宋乾道间,常熟市泽泾人(今唐市市新村)。父百十点检,早殁。母朱氏。邑南朱村人。事母备极孝养,平时好义,拯救患难,惟恐不及,邑人德之。常为县从事,有事于顶山得数栗,附归遗母,妻易他栗以进,他日母出栗以食,容心疑焉,遂诟遣其妻。道家者流,相传孝子幼时,母目瞽,恬之再明。父病,封股肉作羹以进,不愈,号泣于天,天降秋雪,父啮之而瘳,至淳熙中,他先于母去世,死后第二天,托梦告母曰:儿已为神,当输忠朝廷,尽力乡党,不与草木同腐。里人肖其像祀之。淳佑十二年,地方官陈其事迹于朝,赐庙额曰灵惠。明洪武四年,敕赐每秋九月二十一日为孝子生辰,常熟四乡皆有周神庙祭灵。
谭照字儒溪,其弟谭晓,字镜川,生于嘉靖年间,湖乡人〔今沙家浜镇〕。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数侵常熟,每次来犯,十分凶残,他们不单掠夺财物,而且杀人无数。县令王鈇议筑常熟城墙,但费用无处出。当时东湖之南有谭照、谭晓兄弟,凭借当地农民因地势低洼,纷纷弃田业渔,大量田地荒废,谭氏兄弟就以薄价收购,凿窪为池养鱼,筑圩围田植粮;又按地势高者广种果树,利用淤泽种茭白菱芡等。由于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数万计”。后来听说县令王鈇募金筑城,兄弟俩慨然捐献千万余金,用于加高加固县城城墙,城防得以安全,世人称为“谭半城”。后遇荒年,谭氏兄弟散米赈饥,又斥资自常熟东门至昆山界,筑岸塍10余万丈,建石桥18座,以利行人。后抚按题请表扬时,晓已卒。邑人为了纪念他,曾建专祠。隆庆初,照卒,与晓并祠。现张泾有黄泥溇圩田,也是谭氏兄弟围垦的圩田之一。
许彦荣(生卒年不详),唐市人。清康熙十一(1672年),石牌王中甫亲自捐款并发起募捐,建造石牌万寿桥。九年后,因募捐款早已告罄,王中甫亦无能为力,只得停工待资。居市泽的许彦荣夫妇闻知后,慷慨捐出白银500两,助石牌人民建万寿桥。石牌人民铭记许氏夫妇,将许氏夫妇捐款一事记入《石牌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