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36天《乘马 第五》篇第3段
原文阅读
地者,政之本也。朝者,义之理也。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器之制也。五者其理可知也,为之有道。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实必正。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小大尽正。正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是故,何以知货之多也? 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货多。货多事治,则所求于天下者寡矣,为之有道。
右“阴阳”。
字词注释
[1]政之本:执政的根本。政,政事。
[2]朝者,义之理也:朝廷是贵贱等级的体现。义之理,谓等级名分的体现。义,“仪”
之本字。仪法。此处指贵贱尊卑的等级原则。
[3]市者,货之准也:市,市场。货之准,谓物资流通的标志。准,水平,标志。此指商品贵贱多少的标准。
[4]用之量:谓财用计算的尺度。指评定财用奢俭的标准。用,财用。指财政支出。量,尺度,标准。
[5]器之制:谓规定军赋的标准。或指军备的标志。器,兵器。引申为军备。制,制度,标准。
[6]为之有道:做起来也一定有法则可循。为,谓。道,规律,法则。
[7]正政:整顿政事。正,匡正,纠正。
[8]平均和调:指土地分配合理、管理完善。和调,此指管理和谐协调。
[9]事:指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及各种经济活动。理:治理。
[10]推移:相互作用,运动。
[11]时:时间。这里指昼夜,即白天和黑夜。
[12]阴阳:指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作用的物质力量。利用:相互作用。
[13]易:交换,更替。
[14]“虽不正”三句:意思是说阴阳即使不正,人也不能使之增减。正,正常,有规律。损,减少。益,增加,补充。
[15]天地:一作“天也”,指天时。
[16]实:实数。指土地实际面积的收益。引申为纳税制度。
[17]正不正:上“正”字当作“地”,即“地不正”。一说作“政不正”。
[18]官不理:官府无法管理。
[19]事不治:农事得不到治理。即办不好生产。事,指生产或农事。治,治理,管理。
[20]货:商品。
[21]求:求助。寡:少。
[22]阴阳:此节阐述“地者,政之本也”。题为“阴阳”,取节内二字名之,与内容不符。张文虎云:“题谬甚。此等皆后人妄增。”当以“地者,政之本”为题。可备一说。
译文参考
土地是治理国家政事的根本,朝廷是等级礼仪法则的体现,市场是商品供求和流通的地方,黄金是计算衡量财用尺度的工具,一个诸侯国拥有兵车千辆,是军事储备的制度规定。这五个方面,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实行起来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土地是治理政事的根本,所以,土地可以用来调整政事。土地不能公平划一折算、管理不能和谐协调,政策措施就不正确,政事活动也无法公正合理。没有公正合理的政策措施,生产活动就无法有效管理。
春秋冬夏是阴阳的推移,农时长短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天和黑夜的更替是阴阳的变化。那么阴阳的运动是正常的,即使有时失常,多的不能减少,少的也无法增加。天时,非人力所能损益。那么可以用来调整政事的只有土地,所以,对土地不可不加以整顿。整顿土地,其实际可耕的数字一定要进行核正。长的要核正,短的要核正;小的要核正,大的要核正;长短小大都要核正准确。土地不核正准确,官府就无法治理;官府无法治理,农事就办不好;农事办不好,物资就不会丰富。因此,怎样知道物资丰富呢?回答是:农事搞得好。怎样看出农事搞得好呢?回答是:物资丰富。一旦物资丰富,农事搞得好,就可以少求助于天时了,掌握起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上是“阴阳”。
核心内容解读
本段内容谈到国家治理中的五个重要部分“土地、朝廷、市场、度量衡、军备制度”。其中,土地是治理国家政事的根本,朝廷是等级礼仪法则的体现,市场是商品供求和流通的地方,黄金是计算衡量财用尺度的工具,一个诸侯国拥有兵车千辆,是军事储备的制度规定。这五个方面,其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实行起来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作者强调,重农必须从土地开始,“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所谓地为政本,最主要的是在对土地进行分配。它要求均地分力、兴利除害,以振兴农业。分配土地要“均平和调”。“地不均平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生产)不可理也。”“正地”要根据土地的“长”“短”“大”
“小”,使之“尽正”。“正地”又称为“均地”。
《管子》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很注意商业交流。文中对商业、货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精辟的见解,“市者,货之准也。”这个定义十分深刻,指出市场是检验物品价值的场所。作者从交换方面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分析和肯定,看到了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对商品经济应采取保护政策。
本段内容中还需要注意一点,“黄金者,用之量也”说明了“货币是价值的体现”。这里说出了货币在交换工具之外的又一个职能——价值尺度。而这一点也正是后来有人所指出的亚当斯密先生的货币论的不足之处。斯密先生货币论里只提到货币具有交换工具或流通工具的作用,还没有意识到货币还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工具等等其他职能。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损益之道与阴阳之道
“损益”是古人认识规律的自然观。按照《周易》的说法,“损益之道”为天地交替循环催生万物之总纲领。所谓天道在上,为“损”之始,而其道上行,故天道为上行之损道;地道在下,为“益”之始,而其道下行,故地道为下行之益道。《损·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所以为“损”道;而《益·彖》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所以为“益”道。而此“损益之道”的规律,即“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益盈虚”即有关“多”与“少”的往复循环,即多为少之终,少为多之始,所以处于“损”道,则当“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若初于“益”道,则当“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后来这思想更与阴阳学说相结合:
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溉济也。
“损益之道”,是事物更替与交替的延绵不断的过程,其结果,乃两极之“终始”、“合别”、“调和”,以达“相顺”之和谐状态。但是“多少无常”,所以“损益盈虚”还是得“与时偕行”。这强调了“损益之道”之规律乃自然显现之规律,以天地之自然运行为准,非人为所致。《管子》对此有一段论述: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
阴阳的“推移”、“利用”与“化”是自然现象生成的原因,因其“不可损”、“不可益”,所以天地之损益也是人所“莫之能”的。面对自然现象之损益,人只能顺应,不能操控。但《管子》的这段论述,则强调了如何运用此自然规律与人事之中:“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这是古人认识并总结规律的一个特点,即“善于从事物运动中表现于外的特征,推测事物的内部联系,并从事物间的形象联系,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且,这种“推测”与“把握”并非概念上、理性上的思维,而是一种“象思维”。“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乃是区别于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或者称之为非概念思维。如果把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划为理性思维,那么“象思维”亦可称之为非理性思维。
在阴阳两极对立自然运转的内在把握的实质,王树人解析道:
……由于“阴阳”所体现的“太极”之“道”,使得人对于宇宙和人间两分差异、对立的万事万物,或两分差异、对立而交替的万事万物,例如,天地、男女、尊卑以及昼夜、寒暑、生死、胜负等等,有可能做到统摄的把握。但是,这种把握,不是概念思维所作的静止规定,而是整体直观的体悟,或者说是进入事物与之沟通的感悟与发现。
“损益之道”是“进入事物与之沟通的感悟与发现”的内在过程。其中“多”与“少”的此消彼长不是“概念思维所作的静止规定”,而是自然呈现于两极现象来回运转、相互交替的态势之中,即“从‘象思维’视野领悟这里的问题,差异和对立之象,只是出于‘流动与转化’过程中。而所谓‘流动与转化’,不过是差异和对立之象的‘替代’、再‘替代’”。更重要的,人对“流动与转化”之规律的界定是一种感悟式的发现,说明了“损益”之“莫之能”的本质。
参考资料
《“韵”的美学探源》,邱克恩,《中国美学研究(第十一辑)》,朱志荣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 编,商务印书馆,2018年6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