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在《未来是湿的》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敏锐洞察者,对此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本书举了很多好的网民活动的例子,信息时代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能力和人们的参与能力,人人都有发声欲,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是自媒体,大分享时代的业余媒体们带来了远超昔日的信息量,在膨胀的信息面前,人们只能先接受一大堆信息,我们常为自己沉迷于刷微博、刷知乎、刷朋友圈的状态哀叹,但我们又成瘾了一样地离不开它们,而当我们离不开它们,「活动组织者」的机会就来了。
在第八章指出“即使在一个被媒体充斥的时代,人们也渴望着真正的人类接触”之后,第九章“亲爱的小世界”就呼之欲出了,不论互联网时代在理论上和观感上是多么“分布式”,人们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对别人仍然有远、近、亲、疏之别,论坛这样的“大广场”代替不了群聊这样的“小圈子”,在小圈子里,人数有限,共鸣更多,因而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亲密感。任何在“大广场”中推动的活动,都源于“小圈子”里的“内定”和“密谋”。只有小圈子内的人能产生有效的沟通和高执行力,而“大广场”中的事情,因为参与人数太多,又因为网络连接的弱控制性,而使组织者在活动发起之后实际上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活动的走向,他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圈外”的网民们自行进行活动,这样弱的控制力就注定了“失败”的概率会很高,不过由于组织者本来也没付出太多的资源,他只是提供了口号、平台,在前期进行了有限的工作,所以失败不是不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