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天《写作这门手艺》读书笔记5

Day5—2022.1.15

阅读书籍:《写作这门手艺》--作者:刘军强

阅读内容:第5篇 文献:对比与对话

第6篇: 论证:观点、理由、证据树形结构

第7篇: 结构:约束与自由

第8篇 流动:微观结构与中观结构

第9篇 故事:理智与情感

第10篇 视角:读者意识与过程管理

金句:

1、有些书就像壁炉里的火苗:我们将它从邻居家借来,在自己家点燃,并与他人分享,那么它就属于我们大家了。——伏尔泰

2、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3、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伏尔泰

第一部分:读书笔记

第5篇讲的是文献的,不怎么能看的明白,应该是我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是小白级别,这类文献级别的,等之后书读的多了,可以回过头来再看看。

所谓论证(argument)不是吵架,而是用逻辑和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证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论证如此重要,本质原因是世界太复杂,而我们需要合作才能生存。

经过漫长的演化,人脑成为一台精密的思维机器。然而,它的强大也伴随着很多固有的缺陷。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思维模式的研究为我们解释了大量的思维误区。这些缺陷给论证带来了障碍。

头脑最好能够均衡:既能理解数字,也能体察文字;既有宏观的鸟眼,又有微观的虫眼。多视角带来认知的多样性。 要拥有完美的知识结构,莫过于做一个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或者是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

提出一个好问题仅是第一步,论证是“交货”的关键。

根本上,论证包含四个要素:观点、理由、证据以及三者的黏合剂。

具体到写作上,结构是指什么呢?有哪些结构呢?为什么要运用结构呢?当我们手握大把素材时,将材料有序地呈现涉及结构设计问题。各要素的先后、详略、多少都涉及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你需要决定保留什么,不保留什么。如篇头语所言,材料的选择与安排比寻章摘句难多了。找到一个恰当的结构来统摄复杂的材料,文章才显得有条不紊。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

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越多越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和障碍。

作者角度,结构化降低了写作难度。格式相对固定,就像打格子一样,为初学者提供了稳定的模板。只要你懂得实质内容,这种固定结构相当于你的脚手架和学步车,写作变得容易上手和模仿。

孩子好生、名字难取:怎样起标题?

这句话举例太经典了,因为我最近也想重新给自己取个微信名,一直想不好,所以,这句话我特别有感触。

标题如同高速路旁的广告牌。读者的眼睛一扫而过,只有足够醒目的标题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如今资讯泛滥,竞争注意力的后果就是标题党盛行。

很少有人喜欢阅读论文,除非他有自虐倾向。为什么学术论文会让人读起来如此痛苦呢?为什么作者们要写成这种抽象晦涩、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风格呢?

学术文体风格如此之糟糕,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学术问题一般比较专业艰深,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因此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文辞晦涩和读者数量形成死循环:因为难读,所以读者不多;因为读者不多,所以在文字上不用花费过多时间。

一个句子如果要表达清楚,主语和谓语非常关键。主语和谓语对应了句子中主要的名词和动词:“弓是主语,弦是动词,箭穿过信息的射程,在最后的着力点突然停住”。

对任何文体而言,只有专注才能做到言简意赅,这个能力要求直击问题的核心……不要去想什么报道或信件,而是想想“风景明信片”。寻找如何在读者和听众的脑海中印下一幅画面。

传统上,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一个人应当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试图从每一门学问中得到启迪,从而编织出一种人生意义。

我们如此沉迷于故事,必定有其原因。故事有多重功能,首先是教育功能。从小到大,各种道德训诫总是以故事作为糖衣喂进我们的头脑。

《再见,列宁》是一部电影,曾经斩获欧洲电影节最佳电影和德国电影节最佳故事等奖项。豆瓣评分高达8.7。《再见,列宁》也是一篇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美国经济学评论》。很少有电影和论文处理相同主题,且都能做到本领域顶尖。因此,《再见,列宁》给我们提供了完美的案例,来比较电影故事和学术故事之区别。

很少有人既是出色的学者,又是出色的小说家。意大利人安贝托·艾柯做到了。因此,他最有资格评价创意写作和科研著作:

创意写作和科研著述之间真正的区别——是因为一篇理论文章的作者通常想要阐述某一特定的观点,或就某一特殊问题提出解答,而诗人或小说家总想在作品中再现生活,包括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无常。

写作本质上是要形成一种共情能力。按清华大学梅赐琪兄的看法,写作传递的是“共情的人文价值观”。写不好,往往是因为共情能力缺乏,没有定位读者,也没能预料读者的期待是什么。

一般而言,写作障碍涉及三个问题——没的写,不会写,不想写,分别涉及想法与积累、写作策略和写作心理。

万事开头难。写作最难的是如何起笔。从思维到操作都有一系列方法可以帮助开头。

尽早动手。越早开始,你就能越早告别0,距离1就更近一步。我们很多人都属于慢热型,需要阅读与积累想法。如果不通过写作来刺激,这个预热机制会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尽早动手有助于“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思维在预热中会逐渐培养对材料、观点的敏感度。

雷达一旦启动,平时不太关心的素材会逐渐落入囊中。这些素材放于文章结构的小格子里。看着字数统计从无到有,不断攀升,你就慢慢进入状态了。

不打腹稿、先有后好。有的人是想清楚再写,在写之前需要想清楚框架,每个段落怎么安排。这样的人可能有写作洁癖,但这样做非常低效: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大量的信息,翻来覆去其实想不了太多。

写作即思考的过程,而不能把写作当成思考的结果。

因此,一定要先写下来,不管多烂。好文不厌千回改,第一稿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很重要。写作不是做手术,不用一次成功。只要手中有个东西,之后的修改难度会大幅下降:从0到1是最难的,而从1到2再到3,乃至无穷则相对容易。切记,第一稿最重要的是速度,而不是品质。

所谓灵感,不过是平时积累和思考之后的自然倾泻。

模仿。模仿可以大幅降低学习成本。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是如果有模板可借鉴,难度会大幅下降。因此,写不下去的时候,你可以找一篇经典的范文。这篇范文最好是题材接近,方法近似。大量的具体说法可以直接学习,

阅读。写不出来就去读,这会刺激你产生想法。顺手记下并通过上文所说的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我写本书后记时已是强弩之末,毫无头绪。于是我翻了十几本好书的后记,最终博采众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希望上述方法帮你豁然开局、势如竹破、一写到底。

一个人要写多少字才可以成为熟练的写作者?在许多行业,工作量都是重要的指标:要想成为老司机,必须开足够的里程;要想成为资深程序员,你得写足够行数的代码。就写作而言,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量,你对写作会缺乏体验。别人说得再妙,你也很难吸收。

那么,要写多少呢?很难有统一的意见。古人云,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如果不坚持写,笔头就会迟滞很多。粤语中有个词非常传神:手停口停。如果一个人不干活,就没饭吃。这句话对写作者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写的话,这支笔就会干枯下去,最终生计都没了。反之,如能坚持写作,潜意识中各种知识储备才会被调动出来,才会把一个东西编织得又细又密。

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据说跑步会上瘾。经常跑的人体内会分泌多巴胺,跑步会带来欣快感而不是痛苦感。写作是否有类似的机制呢?咱们可以把写作当成是锻炼头脑肌肉的方式,每天定量化,以培养上瘾为目标。

写作尽量突破时空限制。在线文档非常方便,只要能上网就能到处工作,而且可以多人协同。平时一旦有想法,你可以迅速在手机、笔记本或者其他地方记下几个词的想法或备忘,有空时把它们语音输入,再加以整理。长此以往,积沙成塔。

建议你建立个人的“四库全书”,以系统收集写作材料:

素材库:随意浏览的网页,只要有可取之处,也要注意收集保存。甚至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遇到巧妙的对白,也可以截屏保存。

·案例库:凡是有趣的事例、案例,甚至段子都可以收入囊中。

· 文献库:遇到好书、有用的文章和观点,都要留心保存,注意记录作者、时间和出处等信息,以便需要时迅速查找。

· 数据库:要注意搜罗可用的数据,无论是统计年鉴还是其他或大或小的数据库。这在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类写作中非常有用,数据可以帮助你判断大致趋势、幅度和背景。根据数据做成丰富的图表,会让文章显得充实。

建议坚持记日记和周记(log)。每天哪怕只记下一条文献或是几句话,长期积累下来都不得了。我自己也坚持了很多年,平时记录下阅读的文献、积累的观点和研究的进展,以后的很多研究可以从中取材。

若要保持娴熟的写作技巧,至少要每个星期都写些文字。在充实学术档案的过程中,你便能练习写作,据说这样便可以提高表达能力。维护和更新一个学术档案,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体验。

最后作者附赠了“写作伴手礼”:

书读完了,我希望你内心轻松,行囊沉重。作者总结了36条建议作为临别伴手礼(Take-home messages),衷心希望读者既可上你心头,又可下你笔头。

第二部分:我的感悟

今天一次性把后面的7章全看完了,后面几章感觉有些深奥难领会,看着看着就变成跳跃式阅读。

书中作者提供了特别多的素材,写作的方法、阅读的书籍,还有电影,感觉这些书我是一辈子都读不完,可见作者完成这本书真的是深挖了很多个与一般写作书介绍的不一样的知识点。尤其是文献和论文层级的。

我目前还是写作小白,看了这本书后,希望自己能够坚持行动的就是,每天写日记,记录下所思所想;然后记录自己的收藏库,作者介绍包含四种,我会去收藏的应该是素材库了,目前还没有积累。

另外,拆解模仿也很关键,阅读自然是不用多说,今年我要尽可能多的读书,一切空闲时间都用来读各方面的书。从书中找到黄金屋,投资自己的大脑,与每一位作者深度链接,写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升的,多阅读、多思考,多对比自己跟自媒体的文章之间的差别,扩大自己的知识库,也要多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书。

每一次的挑战和突破,都会为自己带来很强大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