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女儿,每每想到这句话就深感痛心。
本来想将标题列为古语智慧,但想到自己的情况还是将智慧这两个字去掉。
农耕社会,女人有天生的依附性,主要因为体质原因,无法胜任重劳力。女儿出嫁后大多和公婆生活在一起。一个陌生的人初来乍到就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如何快速融入婆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即成为一句告诫,也成为一句娘家人的自我安慰。怎么说呢?
女儿到了婆家后如何快速融入婆家,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全部才情都奉献给婆家,赢得婆家的信任和尊重。假使这样,娘家人便有一种莫名的失落,辛苦养大的闺女为别人家发光发热,这时候便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来安慰自己。另外假设女儿并无才情,或者即使付出了全部也得不到婆家的认可,又可能这个婆家就是个无德行的人家,那也只有一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来安慰自己,再补充一句“这都是命”。
另外,有些娘家在女儿出嫁时,要告诉女儿到了婆家如何做好儿媳,也会告诫女儿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从此便独立出原生家庭,要自主自力了。这也是部分良善人家的父母自我认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句话。将这句话告诫于自己的女儿。
我并不认同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显得太过绝情。但我是认同其中的部分道理的。而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男孩人家。
男人既已成家便要立业,便要独立于父母,独立于原来家庭。如果说女儿这盆水是父母泼出去的话,男儿这盆水就要自己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