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越来越近了,身边都是各种对年期待的心。在他乡打工的人在计划着回家的日子,在家等候的人在准备着各种年货,学生们放假了各个放肆的玩、各种嗨。看,谁家门口冒气了青烟,那是在熏腊肉的香气;看,谁家门口的晾衣绳上挂满了被单,那是年前的除旧迎新;看,谁家屋里飘出了炸东西的香味,那是在准备过年的吃食;看,谁家门口晒满了棉被,那是在为回家的人准备暖和的被窝和家的味道......上班的路上总是会听到人们谈论怎么回老家过年的声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满载而归,但回家迫切的心是一样的。
相比于这些,自己似乎太过于平静了,除了之前在网上网购各种小零食外,其他的东西都还没着手准备,想要开始准备又感觉似乎无需准备什么,那种对年的期待和憧憬已有多年没有了。不少人都说现在的年味淡了很多,可能是现在的日子好了,平日的生活水平都跟过年无异,所以大家都不那么期待了。想起小时候,全村都差不多要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因为基本都需自己动手做,印象最深刻的是做米花糖和年糕。米花糖的流程比较复杂,先得将糯米蒸熟,晒干,然后再用干净的沙子炒成爆米花,再用自己熬制的麦芽糖将这些一颗颗的爆米花压制成一大块,待凉后切成小块装入瓷岗里保存。每次做米花糖小孩子们是最开心的,可以敞开肚皮吃,一过了当日便被大人藏起来等到过年时待客。每年的这个时节,全村飘满了各种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年糕也是一项大工程,先得泡米,再用村里唯一的石磨磨成米浆(村里只有一个石磨,大家都得按先后排队),再用纱布袋装了用石头压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将被压干的米浆淀粉用木棒捶打,为的是增加Q弹性。这个可是个体力活,大冬天的也能捶出一身的汗,这个工作是年轻人的专属。三五家聚在一起,看谁先捶打好,现场总是一片片的吆喝声,好不热闹。而如今,这些吃食都是买现成的,再也没有大家一起忙碌的热闹场面,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记忆中的米花糖香酥可口,一片接一片,停不下来。现在吃买的现成的总觉得过于甜腻,吃一口就已没有再吃下去的欲望。
小时候对年的期待还有一个原因是可以穿新衣服,平日节俭的家长们只有这个时候无比的大方,给小孩子们挑选各种漂亮的衣服、鞋子,等到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后大家都纷纷的换上了新衣、新鞋,然后出门就相互的比较。而现在,添置新衣服是随时的事情,也无需等到过年才能穿,往往是即刻买即刻就能穿。小孩对新衣服的期待没有那么强烈,甚至冷漠,都懒得去试。
种种的改变,让期待感越来越少了,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年味了,即便没有那么丰富的美食,但大家都是全心全意的认真对待每一个新年中的日子。什么初一不能往外倒水,那是流财;初一全村互相拜年,大家互相给出最诚挚的祝福;初二不能扫地,那时将财扫出门;初二去外婆家拜年,必须吃鸡腿......现在大家也没那么多讲究了,似乎少了份对年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