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央视的《国家宝藏》利用“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人爱上了国宝,最让我心心念念的是国宝石鼓。
这十块其貌不扬的石鼓,属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第一古物”。杜甫为其作诗,大文豪韩愈曾经上书朝廷,请求将其移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为其作赋《石鼓歌》,宋徽宗曾经与这些石头朝夕相伴,并用黄金镶入字内……历经两千年后的今天,又被奉为国宝。
这十块石头上有太多的故事:石鼓到底出自谁之手?在哪里被发现?记录了谁的事?为何能得“中国第一古物”的美誉?这一切,要从公元 627年以后,或者以前的某一天说起。
来自大秦帝国的“中华第一古物”
虽然石鼓非同一般,但发现它的日子,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那是公元 627年。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大唐王朝,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第一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北阪,一位牧羊老人发现了十个怪异的大石墩。这些硕大的石墩体形似鼓,高二尺,直径一尺多,中间微凸,模样奇特,形像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
周围的人听到了石墩的消息,都过来看个究竟,不识字的乡野村夫来了,识字的文化名流也来了,结果石墩上的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
文人雅士听闻消息,也纷纷前去一睹为快,争相为其作诗写赋。杜甫听说石鼓出土后,曾作诗吟咏。韩愈作赋《石鼓歌》,脍炙人口,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石鼓文的发现震惊了唐代朝野上下。唐初的书画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在看到石鼓文的 “打本(拓本)”后,皆惊叹石鼓文篆刻的“古妙”。
据金石学家唐兰先生考证,石鼓的刻凿时代为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
记录了谁的事?
这是一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刻石(以为是石制的鼓的请去面壁),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1吨。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狭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石鼓”。唐朝人根据它们的出土地点,将它们命名为“陈仓石碣”或“岐阳石鼓”。
后人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记述的大概是这么一件事:秦王率领部下从都城咸阳出门,到半路夜宿眉县,再到开始祭祀、打猎、垂钓,遇到零星的小雨转而回到陈仓城的过程。
每个石鼓的表面,都刻有一首四言诗,是征旅渔猎的咏歌,以四言古诗的形式 ,记述了秦国君王的狩猎活动,其意在刻石表功,托物传远。因此又称《猎碣文》。
正如那些已经无法辨识的文字一样,石鼓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和它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
(1)十尊石鼓最大者四百余公斤,最小者亦有二百多公斤,自它在石鼓山见了天日后,被迁入百余里外的凤翔孔庙。
(2)五代十国,中原板荡,战乱频仍,石鼓不知所终。
(3)宋徽宗即位后,下令将石鼓迁入开封,将石鼓文字浇上黄金,移入皇宫大内供自己摩挲观赏。
(4)“靖康之变”后,金人觉得此物奇异,便将石鼓运往中都(今北京),但只把黄金刮走,而十只石鼓则又被抛到荒郊野地里了。
(5)蒙元统一天下,著名学者虞集在淤泥草地里重新发现了石鼓,他将石鼓陈列在北京国子监门前,置铁栏保护,由此平安度过了六百年春秋。
(6)抗日战争,为避免石鼓毁于战火或被日人掳走,国民政府将石鼓随故宫国宝运到重庆避难。
(7)抗战胜利后,石鼓迁往南京。
(8)1956年作为国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至今,历经漫长的磨难,命运多舛的石鼓终归其所。说它“每逢乱世就消失,盛世一统便出世”一点不为过。
十面历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笼罩它们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们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更显珍贵。
石鼓文——中华书法艺术之祖
石鼓真正的价值当然不只是这些石头,而是石鼓文,是书法。
石鼓上刻的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就书法层面来说,石鼓文属秦文大篆类,介于西周金文和秦小篆之间,又称“籀书”,是我国文字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有人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唐代书法理论大家张怀瓘曾将“石鼓文”誉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列之为神品。
石鼓文在我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石鼓文方正匀称,舒展大方,笔法圆润,笔意凝重给人一种优雅端庄、自然古朴的感觉,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美誉。
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吴昌硕(1844-1927年),他就以“石鼓文”享誉书坛。其一手绝活,不知迷倒后世多少崇拜者。他通过常年临习石鼓文,锤炼出晚年炉火纯青的线条,灵活地应用于其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所谓“一鼓写破诸艺通”,筑起了艺术的高峰,终成一代大师。
石鼓——见证中华文明两千年的繁荣和屈辱
四大文明分别是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前三者因为战争等原因,文化都被中断,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战乱,依旧延绵至今。而石鼓就是见证了从战国至令至少2300多年历史的文物。
两千多年来,它在皇宫大内享受过尊崇,在荒山野岭品尝过漫长的冷落,百姓焚香跪拜过,文人作诗歌颂过,皇帝亲手摩挲过,士兵刮削抛弃过,它目睹了阿房宫的毁灭,目睹了长安洛阳的陷落,目睹了一个草原大帝国的崩溃,目睹了民族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激起的无数战争,两千多年来,王朝兴灭,衣冠死生,全都逃不过历史的安排,而只有这石鼓傲行于世。
没有《千里江山图》的精致典雅,没有“各种釉彩大瓶”的华丽爆点和乾隆爷的代言,石鼓有的只有源自历史的沧桑和沉重,它没有抓眼球、拉人气、爆惊叹的本事,只有战争创伤的见证,和中华文明的承载。
文化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穿越时空连起你我他,就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散发出的千万缕光芒,能够照耀每一个人。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
一眼千年,时空旋转飞逝如电;
一眼千年,无言也胜万语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