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像个在江中捕鱼的渔人。那江水滔滔,去意难料,“既可载舟,亦能覆舟”。他只能顺着这漫无目的的江水飘荡,一时快活,一时艰难。
年轻时进京应试,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欧阳修、梅尧臣赏识。获而二人大赞后,苏轼名声大噪,大有独步天下之势。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节节高升的劲头犹如将士攻城势如破竹一般,众人就这么目睹着他的成功——就像太阳升起的必然。
而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将苏轼上升的轨迹掐断。因为政见不合,他自请离京,而不久后新党一片口诛笔伐、刻意曲解,将苏轼推入谷底。好在众多有识之士极力劝谏,加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后,他面对大江斟酒,怀月听萧。客人感叹人生短促无常,将月夜扰得凄切悲凉,令人叹惋。苏轼虽经历许多波折,心有旧痛,但仍乐于宽解对方:不必哀吾生之须臾。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不必强求,徘徊其间自得其乐足矣。对方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有趣的是,随后苏轼东山再起,而几多曲折又是后事。
江是神秘的,有恩赐,亦有危险。但那位渔人,和着豪逸江风,护着身旁的渔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