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逝去三周年,弟弟、妹妹和我早早赶回老家,祭奠母亲。很多亲友一起来到母亲墓前,只送花,不烧纸,这是母亲生前的愿望;应父亲的要求,在母亲墓前放了礼炮;准备几桌饭菜,不收礼,这是我们子女的意思。简单的仪式,割不断的亲情。直到人们散去,悠悠的往事,一幕一幕复现在眼前。
夏天,烈日当头的光景,跟在母亲身后,走在去往田地的路上,赤脚踩在太阳暴晒过沙土上,绵软温柔的感觉。路人都说母亲和我是姐弟俩,母亲说自己三十岁,那年我八岁。一盏媒油灯在炕中间点燃,发出灰暗的光。母亲在一边做针线,我趴在另一边写作业。与母亲互相陪伴着度过许多的日子。每当放学回家,最爱吃的,是母亲做的玉米面的疙瘩汤。
小时候,兄妹几个的鞋子、衣服、家里铺的盖的,全由母亲承包。玉米浆糊“打袼褙”,捺千鞋底,白布鞋里、条绒鞋面、褐色的松紧带。母亲做的鞋子,美观大方,左右邻居的孩子们都羡慕不已。穷家富路,每年过年,母亲还要买些布料,给我们做衣服,一直到可以买成衣的年代为止。家里被褥,层层件件都离不开母亲的一针一线。盖在身上,躺在火炕上,依然温暖初。母亲的心灵手巧是出了名的。如今过年,看着父亲和妹妹穿着母亲几年前做的围群,好像老妈就在身边。
紫铜火锅炖的酸菜最有滋味。二十几年过去,那铜色越来越淡,难以忘怀的是,与母亲围坐一起吃火锅的样子。包好的饺子还是放在锅盖上,那锅盖是母亲三年前用高粱杆钉的,整洁又实用。门前的老榆树,由碗口粗长到两个胳膊合围,下垂的枝叶,厚厚的榆钱,年复一年,母亲贴的榆钱玉米饼,吃了一次又一次,香香又甜甜。有母亲在 ,家才是完整的。
母亲经历了从生产队公分制到包产到户。中国北方农村的旱地,纯手工的劳作,多少艰辛的日子。从母亲那里,我学到了坚韧的意志,直爽的性格和善良的待人方式。每当我们离家远去,母亲都不说话,站在大门口张望。如今,不经意间的人和事,还是会勾起对母亲的回忆。大二那年,暑假匆匆结束,中秋节,由于赶去学校的原因,似乎不得不留下母亲一个人在田里捡棉花,母亲孤独劳作的背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永恒。闪烁的星空,不经意的时光,逝去的如同流水。是的,也许在那一刻,儿子和母亲心里有一样的感受。
母亲渐渐老去,似乎是不可逆的残酷现实。在外奔波多年,打电话,说的也不多,母亲是想念儿子的。母亲,我陪你的太少;母亲,我为你做的太少;母亲,我为你想的太少。母亲慢慢变得虚弱,以至于连农村的马车都不能乘坐。多想,让母亲一起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儿子有心的时候,母亲的身体已不允许。这是永远的遗憾,就像躲闪不及的命运安排,砸中自己的心灵。茶有苦味,也有香甜。愿母亲永远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