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号,李园长将一本非常好的书《把幸福还给孩子》借给我看,当时李园长的一句话让我铭记于心“佛渡有缘人”如文中“在我寻找自己生命价值的那些年里,我一直期盼能与让自己生命起飞的知己相遇,为这样的时刻,神让我等待了五千年,五千年的修行,人生才能得一知己,幸运的事,我等到了与李跃儿的相遇”,感恩生命让我遇到李园长这样的知己,也期待我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在借书前李园长跟我讲了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的一些事情,让我心生佩服,也带着众多的疑问,回来后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下面是一些对我感触非常深的句子和感悟,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得提醒和学习。
“在课前组织的时候,没有把全班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开始授课了,一部分孩子还在东张西望,没有跟上你的思维,到最后因为没有进入思维和语言的程序,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就干脆玩去了”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很活泼好动的,如果老师要求小孩子规规矩矩的在板凳上坐满几十分钟的时间是绝对不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尽量跟孩子们多做一些活动,然后在活动中把一些需要传授的知识贯通其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到一些知识,这样不仅能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推进,更进一步的作用是让孩子能够更有兴趣去幼儿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教育改革的初始阶段,老师会悬在半空,既不新式,也不传统,他们会把课上到他个人认为的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
在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去别的幼儿园观摩学习,一位老师想让孩子区分左右,为了“左右”的概念,不知使用了多少概念,孩子把这些东西全都搅在一块了,早把教课的目的搞得没影了,自己最后觉得沮丧,把聪明伶俐的孩子也变成了“笨小孩”南辕北辙了,其实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如:在右手或左手上画个小点,另一只手上不画,让幼儿来区分左右。
“就是赏识也得实事求是,如果你的赏识脱离实际,孩子不但不领你的情,还会受到伤害”
夸孩子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当时我就有了当初杀鸡的那种感觉”
李跃儿讲述了自己当初刚当老师时,第一次上课,被传统思想教育的老师影响,她认为上课的第一标准就是纪律,所以当有人违反了他的标准,她便用了“武力”来解决,然后她别调到了文化馆后依然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当时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我非常痛苦,我在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是否和李跃儿当时一样,我是否在误人子弟?
“所有的家长不要逼着孩子跟老师说再见,向老师问好,而是老师必须向孩子问好”
记得我们每次在门口站礼仪时,有的家长送孩子,老师和小朋友说“早上好”后,有的小一点的小朋友就会不好意思与老师回应,有的家长会因此批评指责孩子,其实,我们不要逼孩子,家长有礼貌的与老师回应就好,相信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被感染到,就会主动跟别人问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生长范围只有成人才能营造,营造什么,孩子就是什么。
“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样”
成人的误区在于总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什么样,而不考虑孩子能成为什么样,自己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我们和孩子以后所处的时代是全然不同的。孩子将来所要面对的时代我们并不清楚,孩子需要的生存手段我们也不清楚,如果不清楚,我们就无权说出“我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否则,我们就会将孩子塑造成自己的模样,让他重蹈自己的覆辙!而且,因为孩子的时代在竞争方面肯定要比我们的时代更激烈更严酷,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与代价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不要将孩子塑造成我们的模样。
“不合格的父母应该下岗”
把孩子看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己。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我们通常会认为,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到长大成人,哪一点不是我们教的,给的?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就觉得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就应该听我们的,应该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我们安排好的轨迹发展、成长。我们就该为他们付出一切,要打要骂也随我们的意。于是,我们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不允许他们有一丝一毫违拗我们意愿的表现。我们打着“爱”的旗号,给予孩子许多丰厚的物质,以为这是孩子最需要的;给孩子灌输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思想,以为这是最正确的;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以为这就是最深的爱。我们要懂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属于我们任何人,他只属于他自己。一个迷失了自我的孩子,很容容易被外界所左右,或逃避退缩,或跟风盲从,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这样一个思想: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是我们所不能替代的。
“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
在李园长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小打卡15天,学习了儿童的敏感期,使我后悔我学习的太晚了,破坏了夏天(我女儿)之前成长的敏感期,但我又庆幸,因为夏天才4岁,她的成长还会有很多的敏感期,还有我们班的孩子,我要用我所学的来观察他们敏感期的出现,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他们才会面对问题,并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一旦发现怎么努力都不行时,便会产生强烈的知识,技术的需求,他们就会请教,这时你稍加点拨就会恍然大悟”
我将这段话用于了我们这次的家长会,并引用了一个铲子来建城堡的故事,我真的希望家长们能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认知的过程没有失败的概念,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给他提供恰当的帮助,使孩子得到提升。
“直接给孩子一个画面,孩子能够自己填充,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一定不要把楼房盖起来,提供一个平台就可以了,要简化平台上的内容,依托一定要明确,单纯,不然会侵占孩子的想象空间”
作者李跃儿是一位非常好的美术老师,他注重孩子欣赏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会1、过分看重画画技巧,轻视想象。2、恨不得孩子马上进行技法训练。3、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作品。孩子画画从来不考虑技巧,他们没有什么不能画,没有什么不敢画。再复杂的人物、景色,只要经过他们的头脑,就会变得简洁起来,一根线,一个圆。同样,再简单的事物只要经过他们的手也会变得复杂起来,一会一张宇宙大战。这就是儿童画。最长听到的是:“为什么你画的和老师的不一样啊?我们经常用“像”和“不像”来评论孩子的作品,把美术课堂当成“照相机功能”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抓住重点,夸张、突出更重要。比如孩子画公主,公主比城堡还要高,画吃蛋糕的嘴比平时的嘴张的都要大。这就是最直接的心意流露,不需要去考虑比例,造型,画的心满意足就好。以后在我的美术教学中我要捕捉孩子的心灵感受能力,从孩子的五官出发,让心灵与外界想通,真正的从心出发。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部分的感悟之处,希望我读的这本书能像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