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只觉得这本书讲的是名伶水上灯从幼年开始的成长故事,但后来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水上灯也是一个普通人,她爱绫罗绸缎,珠光宝气,爱汉口的风光,胜过爱她的地下党男友陈仁厚和她的国家。她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很容易被热情感动的人,她爱过陈仁厚的革命热情,最终却不能支持他的事业,她曾经每听到抗日演讲就驻足从头听到尾。看着台上的人用满腔热血唤醒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她为抗日捐赠财物,也为前线的战士写慰问信。
但她不懂爱国的这份情怀,甚至在汉口沦陷后坚决不为一个日本人演出,也只是师命难违。最后却阴差阳错的,因为她这一分小小的坚持,所有为革命献身的艺人的荣誉,都落到了她头上,她是“汉口最美的良心”。
看到这里,其实讽刺意味挺浓的,但是并不显眼,正如水上灯也认为自己受之有愧。方方始终很理性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写出人的劣根性,社会矛盾,但丝毫不带主观情绪,她不赞扬,也不批判。像个冷漠的看客。
在方方以往的作品中,书写底层物质匮乏时渗透“荒原”意识。底层群体最显著的特点是生活空间的狭小与社会地位的低下,蕴含在底层生存表象之下的则是底层无处逃遁的现实荒原。“荒原感”是方方描写底层的文学创作的底色和基调。
而这本书除了荒原感,仍然存在温馨的桥段,这正是此书的危险之处,她平铺直叙来一代人的悲苦,人性的丑恶与弱点,但同时也展现了部分友情,脆弱的亲情。
总的来说,她太客观了,客观到令这本书危险起来,她把一切展示在你眼前,缺不批判,也不赞扬,一切故事都现实到可恶。
你看着一个聪明机灵倔强的女孩一路与天斗,与人斗,一路做出一个个错误的选择,一次次被命运逼到死胡同里,你会想,如果我是杨水滴,会怎么做呢,当然,设身处地你做不出更好的选择,因为时代局限性也被作者放大到可悲的地步,水滴是下河人家出身的,只读过几天书,教她最多的就是知名的戏子,也不大识字,更不知爱国。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这并不是后半部分写差了,这样的观感就是方方想要达到的效果。
我们再次回头来看,读者的预期是谁给的?不是我们给的,也不是b站同人歌给的,而是方方本人,这本书的开头就写到
她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像一汪湖水,就算起了风,也没有波动。仿佛她早已在此等候着一个人,一个像我这样的人走到她面前大声地喊出她的名字。她平淡地说,是呀,有什么事?这份从容和散淡让你在瞬间顿悟:这世上有些最不起眼的人,可能什么世面都见过。
可是实际上,水上灯并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她为汉口的繁华和张晋生这个虚假的依靠留在了武汉,并未跟随戏班去后方进行革命宣传,她最终在汉口这个三尺红台上唱尽了一生。
真正贴合她的,不是光芒四射灯水上灯,而是村口的水婆婆。
是水滴,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是芸芸众生中的千万个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