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璃
知道这部纪录片,也是在一次偶然翻阅杂志中,看到该片的制作人的一篇采访,文中详细地讲了他们拍摄过程中的过程,本以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关注度不会高,正好相反,许多观众都被片中的修复师们圈粉。
采访篇幅不长,但朴实的字句里透露着一种莫名的宁静,也被里面提到的工匠师与他们修复的作品深深折服。
我终于找了时间一口气将三集全看完。只能说三集确实不过瘾。
该纪录片每一集分别介绍几种类型文物的修复,包括钟表、佛像、字画、漆木等等。看完每一集,都只能用震撼、感动与正能量来形容。
对于故宫,从来只有旅游与观赏,并没有想到在这个宫殿里有着这么一群工匠,在默默地做着一件事情——修文物。他们一干就是几十年,基本到退休,有些老师傅都是退休后返聘,他们的使命除了修复文物,还要培养出接班人,让修复这门手艺代代相传。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代代创作人、修复师的思想与工艺,就像修复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每一件文物仿佛是两个时代的人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每一个修复师在修复文物时,也许是承接上一手修复师,而上一手修复师的修复情况一览无遗,也能大概咂摸出那位修复师当时的心情与想法,修复的效果实际上就是一个心境与想法的呈现。我觉得这时修复文物中很有意思的收获。这无疑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第二集里,屈峰作为佛像雕刻的负责人,在雕刻佛像时也说出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古代故宫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面去……很多人以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简单的一方面。他跟它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了。
雕佛有些类似相由心生,雕刻者什么心态,就会呈现出何种形态的佛。屈师父的这番话,让我去博物馆里看到佛像时都会停下脚步,去仔细端详佛像,去看看佛像的形态,去体会当时雕刻者当时的心境与思想。
这个时代所缺的匠人精神
有段时间,“匠人精神”似乎成了很热门的讨论点。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耗费时间和精力精细地做一件事情的人,真的少之又少。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匠人的存在也是少之又少,而故宫里的这帮文物修复师便是这个时代里少有的存在。
在钟表组里,王津老师与徒弟们一起修复国宝钟表,当时看到那座有些疮痍的文物,我心想,有可能修复吗?王津师父用了好几个月,将这座钟表复原,他让树木掩映的大门打开,河水流淌,船只航行,每只小鸟煽动翅膀,天鹅抚掌拨清波。他修复了它的精髓,重新赋予了这座钟表生命,让这件国宝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里。
无论是修复何种类型的文物,你都得有一种“坐得住”的毅力。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必须要有无限的耐心,同时还要有无限的较真精神。有时会为了找到相同的漆耗费半年,会为了一条马尾巴的形态走遍各个博物馆。而且修复的文物永远都修不完,它需要一代代人去修复,如果将时间维度拉长,你修好的这件文物,也许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后,又需要被修复。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这就是匠人精神的其中一方面——耐得住寂寞,学会自己调试心情。
一道宫墙,两个世界。我对于故宫的记忆永远都只停留在旅游景点或者摄影场地,从来没有想到在故宫里有着这样一群人,为传播文明默默地工作着。
他们工作很纯粹,世界很简单,工作对象是一件件富有生命的文物,他们依旧沿用师徒制,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因各种机缘找到自己的师父,传承师父的手艺,这就是传承的温度
感染我的,除了他们的工匠手艺,工匠的工作态度,还有他们的生活态度。从他们的脸上你看不到浮躁,听不到抱怨,也没有因为严肃认真变得沉闷,相反却能在脱离工作外找寻生活的乐趣。这种热情的生活态度也是匠人精神的另一方面。他们这种饱满的情深也重新赋予了修复后的古文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所以有时间看韩剧看综艺,不如花点时间看看这部纪录片吧,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中悟到些什么。
我是小璃,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打个赏、点个赞、加个关注、或留个言吧❤欢迎交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