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会读书的人。
打小那会儿就十分讨厌读书,特别是要读课外书。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象征性得看了《中学名著导读》。当时,也没有发觉跟别人有没什不一样。不过,后来随着跨入更高的年级,问题就暴露了。
有人说,“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三天不读书身边人知道,要是一年不读书全世界都知道”。生活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智能时代,要是真的一年不读书,那肯定被时代抛弃。如果不被抛弃,那也是拖了时代的后腿,拉低了平均分呐!自己跟身边人之间的差距因“营养摄入为负”的状况,从而被渐渐得拉开。这种差距,到了大学以后就体现得更明显。面对一个稍微上层次的交流,我一贯的原则是,“不讲,不问,点头陪笑”。一个相当尴尬的处境!想想,当时自己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当个“陪笑”。承认自己的问题以后,在校期间我也努力读书,看书,但是,这种“半路出家”的方式,毕竟跟从小培养来的读书习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就好比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目前与发展200年的美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况且中国还是在几代领导人的科学得带领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高速发展。可能这样的类比,不太恰当。可,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就可能会切身体会,什么叫做“现实”。其间的心酸滋味,还是留给当局者慢慢回味吧。
到目前为止,自己还是不太会读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读书不成体系,乱七八糟。要是说,让我讲讲什么读书体会,真的是难以道出一定的情感和深度。有时候还感觉,投入与产出不能成正比。这是很令人心力憔悴的事。鲁迅先生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呵呵,我挤出来,可能就几滴水吧。这样的调侃自己也绝非夸张。
反思,反思,再反思。可能我的方向错了。
最近一条比较深的领悟是,市面上的那些所谓的畅销书,我感觉几乎都是从一些基本规律上衍生而来。如,成与败,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快与慢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这些书不是阐述这些道理,就是要表达某种情感。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我能理解和掌握这种本源和规律。那么,对于读书来讲,不就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了吗。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后,我就把读书的方向转到了对于历史和哲学的学习。我想通过这样才能更好把握本质。
结合成甲在《好好读书》这么书中所讲的内容,有时慢也是另外一种快。时代发展太快,各种时讯的推送与更新,迎面扑来。有时候感觉,你要是不快点,还真没法与时俱进。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一味得追求快,快,那只会倒置了本来。这是追求的最大错误。前提是,我们得去伪存真,去糟留好。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有余地去体会经典。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全面讲述了,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应该有的体系,可谓是“快有快的方法,慢有慢的套路”。而且,大量笔墨来讲,如何进行分析阅读。应该讲,整本书都是“满满的套路”。这对我这种不会读书的小伙伴来讲,都是极好的。
从不去读书,到想读书;从想读书,到想读好书。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我想这或许为我开一扇窗。读书不止,笔耕不辍。我永远在路上,后面的旅途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