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辣妈abigale
以前常听人说,生活中用到的数学,只要小学毕业就够用了。真的是这样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购物行为可能确实只需要用到简单的小学运算。但如果:
你碰到有人拿了一大袋硬币去购物,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结算呢?
你想做理财、搞投资,或者购买保险,不懂复利,完全听银行职员或保险销售员的吗?
你的孩子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你的小学数学水平够辅导、够给ta正向的指引吗?或者你觉得孩子也只要小学数学水平就好了?
很多觉得数学无用的人,实际上是畏惧数学、不懂数学的人。
这本《七堂有趣的数学思维课》,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数学思维过程,让我们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实用魅力。
01 有趣有用,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据说爱迪生小时候在学到“1+1=2”时,曾经向老师提问:“一团黏土跟另一团黏土合起来也只会变成一大团黏土,既然如此,那为何1+1=2呢?”
化学中也常常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100毫升水中加入100毫升乙醇,液体总量并不是200毫升,实际只有194毫升左右。
这些颠覆“常识”的情形,完全不能想当然地生搬硬套四则运算的法则来解释。
这就是数学思维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不仅仅是解决“1+1=2”的问题,更是解决“1+1≠2”的问题。
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比如:
如何算出腰部向外凸出的酒桶的体积?
一张纸对折100次就能到达宇宙的尽头?
这些常见又“不可思议”的问题,小学生能不能理解和解释?当然能!前提是ta具备本书提到的发散思维,能够真正运用数学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
02 生动形象,用直观图示展现思考过程
关于数学的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思考过程比得出答案更重要。
因为答案往往来自公式定理、死记硬背,或者“熟能生巧”的多次练习,你得到了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你理解和掌握了数学。若是遇到一个新问题,你可能就不知所措了。
但思考过程是一个自发的、个人独有的心理历程。有了这个过程,你可以举一反三,你不怕其中发生任何变化。
就好比你历经千辛万苦的探索和试错,终于到达了一个地方,而别人顺着导航很轻松就到达了同一个目的地。前者可以底气十足地说“这是我走过的路,我很了解,我印象深刻!”而后者很快就忘记了这条路当初是怎么走的。
本书对于一些我们熟知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了生动直观的图示过程展现,即数学家们当初是如何思考的。
这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对于帮助我们理解数学、了解数字符号背后的趣味、启发我们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都大有裨益。
03 简单易懂,用通俗思维理解数学基础
如果我们突然忘记了nº=?
不必抓耳挠腮着急忙慌,我们用最通俗的思维来考虑:nº表示“一个数乘了几次”。
比如5º就是5乘了0次,也就是“什么也没乘”,那么结果怎么算呢?
我们来看这个过程:
等式左边相同,自然右边也相同。所以可以得到5º=1,同理可得nº=1。
是不是很简单易懂?很多我们需要记住的数学基础公式、原理,都可以通过这样通俗简单的过程来获得。
和孩子一起来读这本书,大人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或者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信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04 写在最后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认识、理解、应用三位一体的,缺了任何一个环节,就像你走一段路睡着了一会儿,那么这条路就不能完全算走通了。
而其中的理解,就是你通过思考、探索、试错,彻底了解这条路的关键过程,更多地是一个思维过程。然后才有应用。理解不到位,应用势必产生生搬硬套、错漏百出的结果。
数学学习的过程,思维培养是不能省略的。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快一点学到知识,快一点掌握知识,快一点提高能力,实际上就是省略了探索思考的过程,彻底剥夺了孩子自然的发展步骤,最后即使学会也是没有过程的,容易遗忘的。
《七堂有趣的数学思维课》很好地帮助我们带领孩子来领略数学思考的魅力,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打开脑洞,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可以读起来。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愉快的数学启程之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