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酝酿很久,这两天终于下了决心,开始清理无用之物。
家里的储物空间塞得恨不得针插不进,对着杂乱不堪的卧室,客厅,厨房,衣柜,橱柜,抽屉,心里特别堵,要用什么也找不出来。我知道,想改善,只能扔、扔、扔,可是,扔东西对我来说太难了。
我们生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任何物品不把它用得成了渣渣都是浪费,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只可惜,那时候无论怎样节俭,也改变不了要啥没啥的匮乏生活状态。
改革开放四十年,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穿的用的吃的逐渐丰富,虽然贫富差距扩大,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但从绝对意义上,必须说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尽管如此,让我们舍弃一些因各种原因早已马放南山,却还完好可用的物品依然下不去手,因为匮乏年代的记忆刻在了基因里。就这样一年一年积攒下来,新的照买,旧的不扔,再大的储物空间也不够啊。
为了坚定消灭囤积的“意志”,我找来炙手可热的山下英子的书,她提出的“断舍离”理念曾经风行一时,可见面临同样问题的人还不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以前低估了它的价值。这本书不仅教人清理杂物,它带来的启发时时超出了家居整理的范畴。
作者对“断舍离”的定义就很有意思,涉及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困扰: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这几个字算得上全书的指导思想。
再不动手,家就要让给囤积的废物了,我迫切地着手践行书中提供的断舍离方法。这个方法内容很详尽,方法很具体,但最有意义,最有帮助的是“断舍离”三大标准: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是否令人愉快,作者的意思,只要符合这三个标准的东西就可以考虑舍弃掉,而我后来的经验证明了这三大标准的精辟和有效。
清理时我一直犹豫不决。
这东西虽然早都不用了,甚至想不起来家里还有这么一个旧物,但毕竟还有使用价值呀;这件衣服很不错,减减肥还可以穿的;这些书没有什么价值,可真扔掉了,需要时就该着急了;这些又脏又旧又占地方的炊具,平时虽用不着,但过年的时候,再多东西都是不够的;这些不知道怎么来的纪念品、小玩意儿,乱糟糟的看着烦,但它们会帮助你想起一些经历......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什么也扔不掉,进展缓慢得令人沮丧。
没办法了,我找了个加持,在心中默念刚读到的: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是否令人愉快,终于有了最初的成果,从什么都丢不掉,到清理出了一大堆。为了断绝后悔的念头,我第一时间把它们送去了物品回收站。
山下英子在书里说,“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我们还要借此斩断物欲,脱离执念。这次清理证明了这个说法的正确,这可能也是作者自己的心路吧?如果不“斩断物欲”,不“脱离执念”,家中的囤积杂物就难以消灭,而且,就算消灭掉一些,物欲不断,执念不除,以后还会慢慢囤积起来。
我还有个体会,真正做到“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就舍弃”,能改变“先放那儿,以后再说”的恶习。有书尽快读,有经历立即记录,有想法立刻写下来,带来的是身心充实轻松,环境实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若总是“放那儿以后再说”,结果就是灵感跑了,新鲜的经历丢失,本该获得的领悟成空,却留下一堆令人烦恼的囤积杂物。
清除废弃物,让家里的空气流通起来,这令我向往不已。今天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脑子里还想了很多,当然这不够,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