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诗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篇,中国文学之源,因为它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后世其他诗歌如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的极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下诗经的开篇《关雎》。
1、《关雎》原文
《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关雎》白话文解读
“关关,关关.....”(“老婆........”“哎......老公”),雌雄一对恩爱的水鸟儿河中的小洲上欢快地叫着,恩爱的场景让文中的男主人公想起心中的女子,那个仪表美丽,心灵美好善良的女子,让他暗暗下决心,是君子就要勇敢去追求。河里的水草参差不齐,在水流中左右摇晃。那美丽贤惠的女子啊,不管是醒来还是梦里都想要追求她。可男追女隔座山呀,追求却没法得到,只能陷入没日没夜的思念,思念长长,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摘它,美丽贤惠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撩她。
3、《关雎》:乐而不淫
《国风·周南·关雎》这一短小的诗篇,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关雎》是中国文学史开篇的开篇。
我们现在很难去了解诗经的编纂者为什么把《关雎》排列在首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随意排列的。在《论语》数次提到《诗经》,但没有对其作出具体的评价,只有《关雎》一篇,孔子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男人追求女人在千百年来都是一种习惯,包括在动物界也是雄性动物展现美丽一面去吸引雌性的。这首诗奠定了中国社会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的基础,在今天,也还是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追上了娶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夜不能寐,以此讨新娘的欢心。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始。这是男女结合的规律和程序,现代那些“闪婚”之类的违背规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这篇文章,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说明了好的爱情修来都是来之不易,而来之不易的东西,才难能可贵,特备让人开心。
之所以,说这首诗是夫妇之道的典范,有几层原因。首先,它所写的爱情,是以婚姻目的爱情,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这是负责任的爱情,为社会主流价值所认同。正所谓“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都是耍流氓”。反观现在的青年男女之问那种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真的该好好学习下诗经。再则,诗歌描述了对恋爱中男女双方行为的节制。诗中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男女的肌肤之亲,爱的规规矩矩。“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
《关雎》所描写的这种夫妇指德,在今天之于家庭、社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孔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之欲就是吃饱吃好,而男女之欲却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当然,这种克制不是说要做一名封建卫道士,不是谈性色变,克制到什么程度,关系到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不能恐惧排斥,也不能恣肆放流。
小结
关于《关雎》,后世也有很多误读,因为其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就被一些性自由追求者当做旗帜,宣扬过度追求个人感情和性权利,但忽视了《关雎》对于男女关系中所描述的克礼,责任。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我们对诗经的解读也应该持权变的观点,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服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