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如果是,为什么因为不容易就轻易的说了“但是”?如果是,为什么放着明知更好的路径不走,宁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更简单却低效”的方法?如果是,怎么会因为难就退却、还自我催眠说“已经尽力”了?
——本文为《自控力》读书、践行有感,兼梦想赋能班11月第三周作业
犹记得那是2014年年末,我经历了五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感冒:发烧、咳嗽、嗓子痛,偏偏彼时我刚好在北京参加学校讲师班的培训,整整三天,我顶着烧得晕乎乎的脑袋,靠退烧药撑过了不仅烧脑,而且强调走心的培训过程。后来跟孟舵聊起这件事,他说:你为了学习也是蛮拼的了。我却有些不能理解他的感慨:既然是自己想要的,哪里有什么拼不拼的差别?如果你不肯不愿觉得不值得付出努力,怎么能坦然的说“这是我想要的”呢?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她说起假期时自家姥爷天天抓着孙子识字,每天一两个小时不嫌多,娃被追的愁眉苦脸看到汉字就哆嗦;朋友也是有智慧的妈妈,把字卡做成飞行棋给老爹示范怎么玩,两天下来,娃认字的效果明显,但老爹受不了:“这样认字我受不了,太累了,还是原来那样对着书学就行,我来督促他,时间长了总能认会的。”
《自控力》一书中也提到“我想要”,说这是一种力量。我很赞同。不过在强调“想要”之前,主语还是很值得着力区分一下的:我。是的。
作为一个家长讲师,我见过太多的父母,以“我想要”为由掌控了孩子的生活:因为我想要让孩子有音乐鉴赏能力,所以给他报名钢琴课;因为我想要孩子爱学习,所以每天督促他写作业;因为我想要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所以给他制定个表格天天打勾画叉……这些以爱为名的“想要”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唯一的差别在于……为什么明明是你想要,却给他强加了那么多的要求呢?换个方向问,你给他强加了那么多的要求,有没有问过他想不想要呢?相信很多人都会义正词严的说到“这就是家长的监护和引导责任啊”,言下默认的是:孩子不知道他想要什么,需要我来替他做决定。而更有趣的是……我们做的决定,往往和孩子的意愿是相冲突的!我们的要求,通常是他们特别排斥和不愿意的!——更加奇怪的是,我们特别擅长用意志力去坚持那些”我想要但孩子觉得他不想要“的,即使跟孩子起冲突也在所不惜。
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错了方向,跑得越快就越悲剧。
重新回到“我想要”的关键点,如果真的是我想要的,所有的努力就都应该作用于自己的身上:想要培养孩子鉴赏能力的,是否下过功夫锻炼自己的音乐水平?想要让孩子爱学习的,平时更多的是在看书还是在刷手机?想要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有没有想过办法把认知时间、安排生活的过程变得有趣好玩吸引人?——相信即便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岗位陪(监督)着孩子练琴写作业画表格的,看到这些要求也会多少有点头疼——别以为拿着个小皮鞭当监工就是你的付出,真正把功夫下在自己身上,意味着我们要走出舒适区,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个姥爷,他并不是看不到游戏识字的好处,只是那样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耐心、甚至放下“为人尊长”天然具有的“尊严”——这对于家长来说,真的,并不容易。
因为不容易,就又饶回了起点: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如果是,为什么因为不容易就轻易的说了“但是”?
如果是,为什么放着明知更好的路径不走,宁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更简单却低效“的方法?
如果是,怎么会因为难就退却、还自我催眠说“已经尽力”了?
意志力,只有用在自己身上才叫功夫;“我想要”,作用的标的物永远都应该是自己。
这不仅仅是语法的游戏,更是每个人内心成长必须直面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