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启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德国文学的民族化发展,崇尚个性,天才,自然和反叛的狂飙精神集中凸现出德国新兴市民阶层青年反抗腐朽僵化的贵族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争取个性自由解放和人格独立的时代呼声。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便是这时代呼声中最悲愤有力,反响最为强烈的一部杰作。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求学的歌德结识了理论家赫尔德,赫尔德的理论与卢梭崇尚自然的思想,斯宾若莎的泛神论以及莱辛的市民戏剧,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对歌德以及其他市民阶层出身的文学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们深感贵族封建统治的压抑,力求借助激情澎湃的文学冲破等级的桎梏,歌颂自然人性,张扬天才个性,反叛社会世俗,形成了德国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不仅如此,在此后的11年时间里,这股清新的文学狂飙席卷整个德国并波及古典哲学和古典音乐,进而形成了德国乃至欧洲的辉煌的古典文学时期。
这部作品源自歌德青年时期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1772年,23岁的歌德深深的爱上了温柔,开朗的少女夏绿蒂无法自拔,但是因夏绿蒂已有婚约无法回应他的激情而不得不离开。正当他满腔愁绪无处抒发的时候,他读到了一个耶路撒冷的青年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故事。这极大的震撼了他,所有对于爱情的细细品味,浓浓感伤和忍痛割舍无奈,对于大自然的宽广无垠,对于现实社会的压抑逼仄的无尽感慨,都催动着歌德在四周时间内闭门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了这部小说。
才华横溢的维特在旅居瓦尔海姆时,热烈的爱上了已有婚约的少女—绿蒂,他把在瓦尔海姆的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以书信和日记记录下来,小说就是以这些日记和书信加上一篇编者致读者的信组成。维特对于绿蒂的爱情发自肺腑,出于自然。
在维特眼里,只有自然是无穷丰富,只有自然才能造就大艺术家,也只有自然才能产生真挚无邪的爱情。正因如此,维特把纯洁的爱情和宽广的大自然当做了避难所。每当在现实压抑逼仄的现实环境中无法舒展自己的身心时,他总是回归爱情和大自然去寻找精神的慰藉。
然而,爱情的占有欲和对肉欲冲动的克制与恐惧,都时时另他痛苦万分。正当维特陷于灵与肉,占有与放弃的极度矛盾之中时,他之前认识的一个青年农民因爱上女主人想要占有爱人而犯下了杀人罪,这个农民的杀人罪孽更使维特这个意志力并不够强大的青年深感忧虑和恐慌。为了保护爱人不被自己自私的占有欲所摧毁,为了爱人的安宁与幸福,也为了维护爱情的纯洁和自然不悖于人性,维特最后宁愿选择了自杀。
小说在维特与绿蒂的爱情纠葛之中还穿插了青年农民与女主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青年农民期盼丈夫归来却盼来噩耗的生活故事。既反映出当下的俄国社会等级森严,世俗力量强大,无情扼杀着平民的情感,个性和生命这样的社会现实,又恰到好处的补充了维特的爱情悲剧,现实世界的悲情一度压抑,逼仄,无望。大自然世界却是那样的平等,宽广与美好。二者之间的对比如此强烈,不断激发着维特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
因此,自杀对于维特而言并非是生命的结束。而恰恰是新的追求的开始,正如小说中加入的编者致读者的信的话所说的那样,他最后留下的信件写满了他的迷惘,他的热情,他的无休止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他对人生的厌倦。维特的悲剧不仅仅是爱情悲剧,更是那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青春生命的悲剧,维特反抗悲剧命运的方式依然是消极的,但在他的自然人性观看来,却是另一种生命意义价值的追求途径,维特是用生命去维护纯洁的爱情,维护个性自由,追求生存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笔记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