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提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通常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也不喜欢的,不强加给别人。
而“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自己想要的,也不强加给别人。这就是有很高的水平,甚至是有了一点儿境界了。
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不喜欢的推荐给别人,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的。此人如果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还可能会是自责。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会被绝大多数人接收的。
那么,“己所欲”就可以大大方方、明目张胆、理直气壮地“施于人”吗?这是个问题。
比如说,身边的朋友学习了一个课程,吃了一种保健品,读了一本书,参加了一个社群,自己有了进步,非常开心更加投入,所以,他就感觉你也需要改变,就想方设法地“好心”地邀请你去“听课”“体验”“一同成长”。
而这样的“好心”真的是身边的朋友需要的吗?
这几年,我们看看自己的邮箱、短信、微信中有多少是没有打开的,被称为“垃圾信息”;现在我们的手机电话响了,有几个是熟人打来的呢?很多“关心”我们的“好心”人“热心”地向我们推荐他们的好服务和产品,我们却称之为“骚扰电话”。
或许这就是“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由来吧。
那么,如果我们认定自己的要做的事是真的好,毋庸置疑,那么怎么办呢?建议看看自己身边不同朋友的不同情况,也判断一下自己要推荐的事情,是否真对符合对方的特点和需要?是不是真正能让对方有进步?是不是能与对方一拍即合。
有了以上的几个判断,才可以“己所欲,施于人”吧。更要体现自己的责任感,还可以是”己所欲,慎施于人“。所以我才说,这是有一定水平的。
情景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景二:“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情景三:“己所欲,慎施于人”。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其中有不同和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是《论语》。同时,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做的。
《论语·先进篇》中有一章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问几个弟子的志向,其中子路、冉有、公西华是要去从政,而孔子赞同的是曾皙的观点。他的态度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大家各种表达各自的想法,没有一刀切,没有强加,而是让每个弟子自己去做他们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