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这首放在马致远名下的小令在大量写游子心情的诗中几乎是最好的一首。他以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给人产生的深刻印象而被广为传颂。
“秋思”是对诗文本的一个升华,诗的文本写的是人的外部世界,是一幅艺术图画,甚至连“断肠人”也是这幅画的一部分,是秋天的一种景象。但“秋思”告诉我们,该诗写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而是表现的内部世界,表现的暮秋时节的一段情思。
“枯藤老树昏鸦”作为首句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它作为首句,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构成后来变化的基础,是全诗的情绪底色,因而也就是“断肠人”的整体心境。“枯藤”给人的是枯寂感,“老树”给人的是苍老感,“昏鸦”给人的是昏沉感。而这三者在感受上又是互相交织的。如果我们在物与人的互渗关系中来感受人,在视觉上便会产生一个面目苍老,形容枯槁,表情迷茫而阴沉的人物形象,在心灵感受上会有一种枯寂、沉郁、阴暗的感觉。这实际也就是那个游子的形象和心灵状态。但必须注意,“枯藤”是枯寂的,但未失苍劲感,“老树”是苍老的,但未失坚挺感,“昏鸦”是阴沉的,但未失矫健的姿态。就画面而言,这里全是黑白分明的轮廓,线条有力,对比强烈,像黑白两色的木刻,因沉而有力。因而这时“断肠人”的形象在内外两面上都是阴沉而带有力感的。在这时我们应当想到“断肠人”因为故乡发生了令自己极度伤心的事情,所以离开这令他触目心伤的地方,离开让他见之心伤的人,出外四处流浪。在流浪中,他经受着孤独和寂寞,经受着困乏和饥饿,用意志抗拒着心灵的痛苦和生活的困乏,渐渐把痛苦深深地、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澎湃的热情消失,剧烈的痛苦平静了,青春的幻想消失了,但人也很快的苍老了,心灵变得枯寂了,性格也变得阴沉了。“枯藤老树昏鸦”暗示出的就是现在的一个“断肠人”,而已经不是乍离故乡时的他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点暖意变作一点悲凉,但是这位游子是不可能由此而改变自己生活的,这点悲凉也就只能转化为一点惆怅。这种惆怅在诗中是由“夕阳西下”传达出来的。游子在悲凉中抬眼前望,前面正是一轮夕阳向地平线沉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是一种衰退者的生命力的象征,它的衰竭是缓慢的,但又是不可挽回的。面对自己的生命的衰竭、生命意义的丧失,面对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游子这时的心情只能是惆怅的、无可奈何的。他仍只身在远离故乡的荒凉的地方,向着更加荒凉的前方,骑着瘦马蹒跚而行。
“秋思”指的不是“断肠人”的“断肠”心情,而是他这时的一段情感体验。他的枯寂的心情并没有死灰,人间的温暖、幸福和爱情(小桥流水人家)又一次使他枯寂的心情萌生了一点生活的欲望,但这点欲望随之也便转化为一种悲凉的感觉,并以他的怅惘和叹息告终。“秋思”与其说是指他的伤心感觉,不如说指的是他这时产生的对生活的刹那留恋心情。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秋思》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产生的一种感情体验,所以他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不失其艺术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