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突出夕阳,断肠人和天涯这三个形象。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藤、树、乌鸦,是从诗人的眼中看出来的,然后再叠印到一起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投射着旅人寂寥甚至绝望的目光,生出些冷漠的色彩。鸦则是昏鸦,在寂寥和绝望之外又折射出黄昏的光影。枯、老、昏,处处不传达出诗人的情绪,让我们隐约联想到诗人的处境,暗示着马致远旅途的疲惫。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忽然又成了清新的工笔画。和上一句比,这一句有了世间的生机,有了人间的温情。小桥弯弯,流水潺潺,更刺激了作者这个异乡游子的敏感内心,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他会想: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静、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他们一切都还好吗?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和功名和远离亲人,既不能侍奉双亲,又无法教养孩子,我是那么的迷茫,是那么孤独。
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这里才真正写出游子的情绪“断肠人在天涯”。由这一句我们再看马致远的一生,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这一句极具悲凉感,让人感觉到一个游子只身在外,远离故乡,身在荒凉的地方,向着更加荒凉的前方,向着毫无希望的前方,孤独而行,他的心情惆怅,无可奈何,那寂寥落寞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