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九九重阳,是尊老、敬老的日子。
细观身边的老人,其实,他们有好多期盼。
归根结底,重点有两样:
一、吃。
年龄大了,自己买菜、做饭,特别麻烦。
如果社区里有个“老年食堂”“幸福食堂”,一日三餐就有着落。
我们周边一个县,就开办了“幸福食堂”,60岁以上:4元每餐,70岁以上:2元每餐;80岁以上:1元每餐。菜品丰富,价格实惠。
二、生活照顾。
年纪一大,身体健康就欠缺,这病那病都找上门来了。天气稍有变化,就病倒,甚至住院。
子女又不在身边,如果有专业、专门的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前来照顾,这恐怕是他们心中最期盼的。
在我们院中,符合此类情况的,至少有5家老人:
第1家,宁阿姨:
70多岁,身患帕金森,丈夫前几年去世。
一子一女,女儿上班,在外居住,由儿子照顾,但照顾不周,请了位保姆。
第2家,范大爷:
年逾8旬,妻子前几年去世(之前由妻子照料起居生活)。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行动不便,坐轮椅。
两子一女,都在工作,只有一子在身边,但因工作原因,不能全天照顾。
之前请的院中一位熟人推着轮椅去买菜(每月50元),由自己选菜、付钱。但之后,又没要那位熟人照顾了。
儿子照顾了一段时间,力不从心。
直接请了位保姆,但没过1个月,又让那位熟人照顾他,推他去菜场买菜,推他到医院看病、取药。
第3家,毛大爷和杨大妈:
两人70多岁,杨大妈身患风湿,无法行走,由老伴毛大爷照顾,而毛大爷腰弯75度。
两个儿子,一个在本地,忙于生意。另一个在外地,均无法照顾自己的父母。
请了一位保姆,每日100元,只负责照顾生活,不包括买菜、做菜。
第4家,黎大爷和曹大妈:
均年逾8旬。黎大爷耳聋,平时不干家务,日常生活由曹大妈照顾。
一子两女,一子在外省,两女本地工作。均不在身边。
前段时间,黎大爷住院,曹大妈连轴转照顾,在医院、菜场和家,三点一线来回跑。
但因前几日气温太高,曹大妈一心只在照顾黎大爷,自己却在昨日病倒了,被送去了医院。
大女儿、女婿在医院照顾曹大妈,小女儿、女婿在家照顾黎大爷(黎大爷回到家中休养)。
第5家,杨大爷和郭大妈:
均年近70岁,杨大爷耳聋,失去独子三年。相互照顾。
身体是这5家中最好的。但自己照顾自己,仍力不从心。
这几日,因为天气变化大,生病、住院的情况增加,说话声音如雷,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还有的老人,健康还过得去,但之后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许大伯和伍大娘:
60多岁,身体健康。
一子、媳妇与他们同住。但老人还要照顾子、媳生活起居,甚至还要给他们洗袜子。
王大爷和刘大娘:
70岁多岁,身体基本健康。
二女均在国外,从事理工行业。
两老曾到国外住过一段时间,回来直说过不习惯。
其实,两个女儿居住一东一西,特别孝顺,工作也好,待遇也好。王大爷还懂英语。但仍不习惯。现在头发全白了,不知为什么门牙全掉了。
他们也说过,自己长期住国外,不习惯。要两个女儿回来,也不现实。
在他人眼里,甚至成为了同情的对象。
现在,中央已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印发 2022年初步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
《规划》从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其中有3方面就专门关注老年人的痛点和关注点:
1.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
2.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
3.推进医养有机结合。
相信,之后,老年人的痛点会消失,关注点更为重视。
父亲一直在说,社会老龄化值得关注。每个人都会走这条路,由壮年身体健康到身体不好,再到病,最后离开。人人都无法避免。
如果,我们社区里有这样一个食堂,前提条件是,不能赚钱为目的,适当收费,注意卫生、健康,加上菜品丰富,肯定很受欢迎。
毛大爷和杨大妈,他们一天请保姆需要100元,但拿来吃饭,可以吃得很好,费用一定绰绰有余,还省下更多精力去照顾老伴。
其实,我明白,父亲也是在说自己,说双亲。现在表面看来,身体暂时还可以,但以后,只怕一日不如一日。
希望,天下老人都能健康、平安、快乐、幸福!
自己舒心、子女安心、社会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