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2篇原创作品。
三位作者,经过了长达30多年的研究,做了500多次的心理实验,证明我们种种行为背后的动力是——怕死。
当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当一直赖以信任的价值观被动摇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立刻就会跟死亡搭上线,就会想到更多关于死亡的事情。
去年的一个夜晚,外曾祖母意外在洗手间摔倒,第二天家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这件事,对婆婆的影响一直很大,她有心理阴影。她总是会念叨,她要是发生意外,该怎么办?电话用得不顺手,也会抱怨,要是有急事要找我们电话打不出去怎么办?肺部感染,去做加强CT,看完满满一页的告知书,老泪纵横,说自己体质弱,会不会晕倒在那里。
没听《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这本书以前,对于她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我一直不理解。
书中提出,坚信世界观的正确性,证明个人的价值所在,是使我们远离死亡恐惧的两面盾牌。当我们赋予了个体和世界的意义之后,你会发现我们能够抵御恐惧的。
1、赋予她稳定的自尊和多样化的自我观念
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我都跟家里的3个孩子说,必须听奶奶的话。让她觉得虽然儿子已经长大成家了,她仍然是一家之主。感觉自我良好。
2、帮助她培养社会角色。
实验证明,让那些养老院的老人们帮助残疾人找到兴趣爱好,给他们成为某方面导师的机会。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身体健康状况也会越来越越好。
以前,改裤脚、衣服拉链坏了之类的小事,我都花钱拿到小店里给师傅帮忙做。现在,我都拿给我婆婆做。虽然她老花,做事手脚慢,做完我还不忘夸夸她,针脚踩得真整齐。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赡养父母,我们作为晚辈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还需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更要用心考虑如何安老人的心。真正做到 “百善孝为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关于孩子
当父母过于严厉、过于放纵、管教不当时,会导致孩子的自尊水平低。没有稳定的自尊感,就无法完成那些困难的事情,甚至出现种种问题。例如身体欠佳、抑郁、暴躁、敌对行为、产生自杀的念头、精神病、酗酒、滥用药物、青春期抽烟、危险的性行为、强迫症购物、行骗……
怎么办?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尽量给予孩子。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文化世界观,应对死亡恐惧的两年盾牌之一)
4、尊重需求(自尊,应对死亡恐惧的第二面盾牌)
5、自我实现(达到象征性的永生)
既然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归宿,让我们高举盾牌,认真生活,珍惜拥有,过好有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