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臣的难,君臣互相体谅,共同兢兢业业承担责任,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绝对,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唯一使我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感悟】
朱子《集注》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谨以持之。惟其言而莫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在古代这种情况是很有代表性的,比如“一言丧邦”的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宠妾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自己也被杀死。
又如,公元1267年,实力强劲的元帝国,面对据险而守的南宋,在损失了数万士兵、数十位战将和一位大汗后,依然一筹莫展,持续多年的战争消耗着元帝国的精力。然而这一切,却因为一位将领的入朝觐见而彻底改变。这位将领就是叛宋降元后时任南京路宣抚使的元将刘整,他提出当举全国之力攻取襄阳!话音刚落,忽必烈原本烦躁的神情竟一扫而空,襄樊之战以元军惨胜结束,却打破了宋、元战场的对峙局面,宋军再也无险可守,被元朝所灭也成为了必然。当时的南宋王朝,奸相贾似道弄权,排挤实权武将,刘整投诉无门,被逼投降元朝。如果是明君,可以因为一个谏臣的建议让国家富强,如果是昏君,可能会因为一个奸臣的无道而亡国。
关于本章,《大学》的作者有着深刻的体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