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衣谷
在写作的奖项方面,虚构的作品笔者尤为关注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虚构的作品而言就是普利策奖了,最近读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疯浪人生》,讲述的是关于冲浪行当的人和事。该作品是2016年普利策奖传记奖获奖之作,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冲浪爱好者,此非虚构故事都是围绕作者自己展开的。威廉•芬尼根他于1987年起他成为《纽约客》撰稿人,也从事关于国际政治、贫穷等问题的记者工作。
故事一开始就讲述到了少年芬尼根因父亲的工作而经常搬家,与家人关系疏离,也没有稳固的友情。1960年代搬到了夏威夷,但夏威夷他接触上了冲浪,而且意图寻找一个好的冲浪环境,但当时作者所在的黑岬角是不适宜冲浪的,但从作者细腻而清新的笔调,就看出了作者的写作功底是相当了得和非凡的,如他描写到“我就对当地水域来了一次急不可耐的调查,却发现这儿的冲浪环境令人困惑。裸露的教室长满苔藓,海浪沿着礁石外缘四处奔袭。所有的珊瑚都锋利得吓人,让人担心。”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作者对冲浪活动的热爱和急迫。
之后作者也写到了加州的沿海环境,也有不好的环境描写情况,如“但不知何故,偏偏到了悬崖都是与海岸平行横刮的风,风势大到足以毁掉大部分的浪头 。”而尽管如此,在书中,我们读到作者青少年的热血,那就是尽管遇到恶劣的环境条件,但作者也是认为有浪可冲的。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中,多于初学者而言,他也聪明地学会了在潮水低的时候,就会在沙滩上“高一脚低一脚”走回家,也学着让冲浪板的板尖对着风。可见作者是勤奋好学的冲浪者。
当然在这部书中,除了描写冲浪事迹,还是很有作者小时候的很多成长经历,是代表着很多美国青少年的心声的,有点如《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映了十多岁美国少年的内心心理。而这样的心灵历程,在书中就体现在了应付校园霸凌事情,他不仅被迫打人,也被人打。“之后还有更多的架要打……哪怕我把他的脸深深地摁进了生菜地的红泥里,他也拒不认输”,还有“我总能为身上的割伤、淤青,甚至黑眼圈找出理由。”这就折射了大众的校园欺凌心理。
而面对欺凌,种族歧视,作者的父亲为作者的成长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他教导作者,面对寡不敌众,“抓根树枝,拿块石头,反正任何能用来的自卫的东西”这就是父亲教导孩子要学会正当防卫。这里也说到自己的母亲,母亲是文艺的,她喜欢狄迪恩,或者因为继承了母亲的文艺范儿,使得走着也踏上了做作家的路子。而在火奴鲁鲁,让作者成长了很多,,经过面对欺凌歧视等让10岁的他因为迷上了冲浪,也在火奴鲁鲁梦幻般的冲浪圣广交好友,也使得他有了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之后,作者作为青年了,就讲到了作者来到加州的经历,这里写到道作者认识的好友,如爱挖苦人的大比尔贝克特,他也是是消防员队长,也写到了大比尔的儿子小比尔。其中写到了小比尔因为想早点打烊,就用好友做的弹弓射向一个熟睡的小游客的大肚子,意图驱赶顾客吗,结果小比尔被报警了,结果虽然碍于小比尔消防队队长的儿子免于劳役,但被解雇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青少年的美好回忆。当然这里也写到了作者的冲浪的大推手是斯蒂夫潘特。除了友情,作者也在其中说到了自己与父亲的隔膜,那就是分成酷与不酷两代人的是大麻,大麻这个毒品的很多仪式感,以及当时社会的很有朋克风格的存在,渐渐使得作者开始反思生命的理想与意义。如作者所言:“人生苦短,不该再把时间用来为别人全速奔跑。”自然就是作者的至理名言了。
之后也写到了作者在毛伊岛的冲浪历程。这里说到他因为热爱冲浪,就环球性地进行了寻找神秘浪点。说到这里,作者连高中毕业典礼也不参加了,就带着女朋友卡琳展开了冲浪版的《在路上》之旅,这里他们会驾车前往海边露营,但他们也会吵架,作者会有暴君的一面,于是卡琳会离她而去,但还在作者和朋友通过贿赂保加利亚的边防警卫等方式,在德国找到了卡琳,经历过许多挫折,他们还是收获了爱情,但最终也失去了爱情。这里额写到了卡琳为作者堕胎的经历,这不是电影里的狗血青春桥段,作者以自己的青春诉说了那一代人真实的青春生活面貌,这就是此书的亮点之一。而从曲折的爱情层面,也磨砺了作者讲爱情之路和冲浪之路结合一起,都认为爱情和冲浪都不会会一帆风顺的,靠的是恒心和勇气。也因此的经历,让作者在日记里写满了痛苦、自责、抱负的心声。也因此,让作者知道了冲浪是少数能抚平我心绪的事之一。
之后也写到了作者在南太平洋的冲浪经历,就是认识了不少怪人,如提亚,他扬言说:“这个海滩会变成非常好的地方,我要买炸药,把这海滩弄好。”面对偏激怪怪的提亚,让作者是无语的,但也看出了当地人们想改善生活的决心。也写到了作者去了澳大利亚的经历,这里的浪头是怎样呢,那就是更紧凑,结实的浪。而比较触目惊心的经历是作者看到了一个叫狂人的冲浪者,他遇到危险为了继续冲浪,结果被拉掉了两颗门牙,一句“后来,狂人无缘无故地对我咧嘴一笑,证实门牙确实没了”这看起来有点滑稽,但也展示除了冲浪的危险指数是非常的高的,但作者却一直热爱这,可见作者一直心中有着和冲浪者一样,都有大无畏和勇往直前的精气神。
此外也写到了作者一边游历亚洲和非洲的浪点和一边从事教师的故事。如到了南非,作者开始了在南非当地某一所高中当起了老师,在他想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许多不平等与种族隔离的社会现象。之后,作者在面对到来的父母,作者才领悟亲情的存在,才是他冲浪人生中最大的那朵浪花。于是最终,他决定返回美国,像个男人一样承担责任、回归家庭,并以投身新闻报道工作来延续他对世界和冲浪人生的探究。如之后他就写到了旧金山。说到了他对冲浪人的敬仰,因为“所有的冲浪者都是海洋学家,每个人都对海浪进行高深的研究。”同时在最后的几篇文章中,我们读到视冲浪为生命的作者找到了一份工作,开始了娶妻生子和回归社会与家庭的生活。但冲浪的经历,就让他甘于平庸,并没有。因为他身心都继续冲浪中。
因为他在冲浪这个行当中,还研究了海岸边商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比较有励志的话语就是作者说:“若想获得真正驾驭巨浪的狂喜,就得让自己置身于被巨浪埋葬的恐惧之中。”这就体现了人要逆境中有有凤凰涅槃的勇气和毅力。最后,作者沉痛地写到了母亲去世以后,作者把她的骨灰与作者父亲的骨灰一起撒进雪松岬角的大海,作者感叹那里的浪花棒极了。这其实说明,人类的一代又一代,不管是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冲浪,但总得有如冲浪者一样要有勇于探险精神,要有克服逆境的战斗力,去完成破浪而上的冲浪人生。
人生的浪一重一重,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对于风浪的寻找和挑战要有孜孜不倦,永不停歇,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成就疯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