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包括内心感受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体现着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情绪大抵分为五种:喜、怒、哀、乐、惧,而这些情绪无非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而存在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不仅依赖于认知,而且反作用于认知,从而影响文学作品。就如同《诗经》中对人的情感描绘,诗三百,思无邪。从某个角度讲,宋代朱熹何以惹来后世谩骂,我认为这和他对《诗经》的评价有极大关系,他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如《山有扶苏》中,女子将自己的情人比作“狂夫”、“狡童”,娇爱和戏谑,是男女之间激情碰撞的火花,更是情感之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了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满目却皆是情。
作家在构思文学作品时,往往是借助于生活中的感知,加以想象,逐步摆脱萌生于自己心中的普遍性和朦胧感,使之变成具体的意象,然后使其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就如《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外衣啊绿外衣,绿外衣里是黄衣。心忧伤啊心优伤,忧伤何时才停止?)”的古典情怀。斯人已逝,此情犹在,睹物思人,黯然神伤。时间和空间都难以永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唯有经过时空淘汰而几点在心灵深处的情思,可以留下岁月的踪迹。
情绪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通过情绪反应表达的;情绪的变化常含着情感,往往也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击鼓》中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传千年,这句至理名言由生死之“痛”体现了中国人最为典型的诠释“爱”的方式——含蓄而坚决,生死而不渝。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生死离合。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变着你我怦然心动的爱恋,海誓山盟,不知归期,痛彻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