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有感
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朱西洋
本周继续拜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文集》之“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在文集中详细记述“是好生活即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即是坏教育;有目的的生活即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即是无目的的教育······生活教育即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他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
我们教育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朝着我们预想的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并不会在你预定的轨道上认真地走下去,有的甚至会偏离得很远。在班级这么一个群体教学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前行呢?我觉得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试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活即是教育”换个方向思考,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桔生淮南即为桔,桔生淮北即为枳。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古人早有认识。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正如鸡蛋与温度。没有适宜的温度,鸡蛋永远也变不成小鸡。我将班里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安排4-5人,并且组内成员由爱说话的和不爱说话的,成绩好一点的和成绩弱一点的组合在一起。每一组我选出一个管理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做组长,由组长带动其他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给予优秀的小组和成员以奖励,这样,在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中培养学生对同组人员的关怀以及对个人所在小组的荣誉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感觉效果比较好。现在,各组长的责任心与日俱增,组员在组长的带动下也成长不少。这种小组学习的环境对孩子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目前班级小组学习的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孩子们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不自觉的就会将自己纳入小组集体甚至是班集体中,这样,离我对他们最初的要求又近了一步,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欣慰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蔡顺拾椹”等经典故事也为每一位儿童所熟悉。但如何做好,也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